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辽东王 > 一六三 夹枪带棒(一)

一六三 夹枪带棒(一)(2/2)

目录
好书推荐: 末世之冰雪女王 美丽灵感 重生不再无名 山海经之天帝传说 总裁的冷宠情人 你的灵兽看起来很好吃 电影世界里的奥特曼 重生于武林外传 父爱未迟 天问九霄之凌霄传

马佳点头道:“不错,是常熟‘枪王’石公敬岩所授马家枪法,还有北方边军常用的俞大猷将军的棍法。不知程先生师从何处?”

程宗猷笑道:“老汉乃是少林俗家弟子。说来也是一时的少年意气,机缘之下上了少林,学习各路棍法,又得师傅洪转传授枪法。下山之后,习武成痴,又从李克复学河南大枪,从刘云峰学倭刀技艺。游寿春时,又得到当地人挖出的古铜弩机,便又制作了便利小弩防身。”

马佳点头赞许:“程先生的经历,真是令我辈武人向往。如果不是戎马战事不停,我也想像程先生一样畅游江湖,以武会友,好不快哉!”

程宗猷呵呵笑道:“马将军好意趣。不过,这纵横江湖之事,也只是说书者的夸大之词。想我当年上少林习武,可是将家父给我做买卖的三千两白银花了个精光。而民间武者,多数为了糊口谋生,练的都是跳来跳去、花花草草的舞蹈,好看有余,不能实战。”

马佳一乐,大笑道:“程先生真是实在人,连这等事也不避讳。的确,穷文富武,自古有之。如果吃不上酒肉,没有空闲,也练不出武功来。樊哙是屠狗,张飞是杀猪,都是吃得上肉的。”

两人相谈甚欢,又摆起酒宴,边说边聊。这明朝时的武术流派,大多已经是说不清楚确切来源。比如杨家枪,虽然传说是北宋时杨家将的家传枪法,但实际中,又有是宋金时杨妙真传授的说法:

南宋和金对峙后期,山东附近出现了一对夫妻,李全和杨妙真。李全据说在黄河滩里挖出一个铁枪杆,传说是五代枪王王彦章的。而杨妙真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著名明朝将领戚继光就在《纪效新书》里记录了这一说法。

杨家枪的枪型,以一丈四尺为标准,有的人又加长到一丈六尺、一丈八尺。由于枪身长,重心过于向外,故而枪法中的手法,不及“马家枪”细腻多变,步伐又不及二丈四尺“沙家竿子”大,是一种比较适中的枪法。

由于战场上多是密集阵,而“沙家竿子”枪法属于大进大退、依赖步伐的枪法,容易扰乱阵列,妨碍动作,所以并不适合大型战场,尤其是难以防御侧击和短兵突击。

而马家枪法,是短枪法,枪长九尺到一丈二尺,重心靠近手,枪根到枪尖,枪身合理地变细,符合力学,使得击打时,枪头、枪身的晃动幅度比其他两种枪法小,所以手法细腻多变,需要长时间训练。比如马家枪的基本功就要两三年练习,而枪法中格挡的手法,是练得越久越猛越好。如果练得不纯熟,碰到更长的杨家枪、沙家竿子,不能顺利隔开敌人的枪杆,就容易被刺到——因为马家枪的枪杆最短,一隔不中,就容易被刺到。而此时,杨家枪还有四尺到七尺的余量,沙家竿子更多,马家枪手很难抢步刺出五尺以上,就陷入不断挨打的境地。

所以,长度适中,动作也适中的杨家枪法,成了军中首选。虽然如此,但是按照明朝的尺度,一丈四尺也相当于后世公制4.48米,比汉代的马上长矛丈八长矛(4.16米)还要长。所以仔细说来,杨家枪也是利于正面对抗、密集阵列的兵器,对侧翼的防范、对复杂地形上的短兵突击,也不是很灵活。

只不过,明军长期对战重点,是北边的蒙古等部骑兵,并没有灵活精悍的山地肉搏步兵做对手。明军的阵列,也长期以多线布置为主,骑兵、步兵都排成多层横队,每个横队的纵深在五人左右,一层层,如浪潮般发起冲锋。这种阵型,如果和火炮配合得好,还是很适合的,因为纵深大的密集阵,容易被火炮砸破。但是,缺乏训练、火器不熟的明军,往往就是肉搏不行,火器也无用,被敌人骑兵打得崩溃。

多重横阵和大纵深方阵的对抗,持续了两千多年,直到大威力火炮出现,以横队为主的线列阵,才彻底淘汰了大方阵。

现在的马佳,急需一批精于近战肉搏的刀枪教头,教练出防御侧翼的近战兵。川中道路狭窄崎岖,路边多是石头高山,无法使用骑兵绕路侧击,却利于敌人步兵登高射击、侧后偷袭。所以,他有心留下程宗猷的宗族子弟兵,助自己攻灭奢安。

但是,程宗猷却表示为难:我本是受天津李巡抚招募,怎好转头马将军。人在江湖,无信不立,何况是朝廷之命?

目录
新书推荐: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民国:王牌飞行员 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