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二】(2/2)
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其目的是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
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挑衅手段。
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
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
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调停均告失败。
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开始单独改革朝鲜内政的策略。
与朝鲜交涉期间,大鸟圭介一方面逼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属国,另一方面提出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
但是朝鲜政府当时是亲华的,据当时日本驻朝公使馆一等书记官杉村浚所说:“当时的情况是,趁朝鲜变乱之机出兵的清国。
暗中有所图谋,本应予以反对,但朝鲜政府不仅无丝毫憎恶之感,反而予以同情“。
因此朝鲜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成欢之战),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
毅军以分统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河州镇总兵卫汝贵盛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13526人,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截至8月下旬,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城、中城、外城及东北城4区建好堡垒27处。
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
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
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