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天坑之谜 第006章 满地白骨Ⅰ(1/2)
回到城里的唐明晰,立即跑到了省图书馆里,借助网络和联系以前的老师、同学掌握到了许多一手资料。
根据唐明晰手中的资料显示: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塌陷型和冲蚀型,其中冲蚀型较为罕见。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而通过这些资料表明的结果只是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的地区才会出现天坑。一般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一词源于欧洲亚德里欧洲亚海东北岸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
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
因而,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各种机械作用下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等,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
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这些资料都说明了,只有在特殊的地貌形态下才会有天坑的形成。而唐明晰知道了现在如今我国喀斯特地貌只分布在西南地区,那关于大量的天坑出现我国西部、中部、东北部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土面积。这又怎么解释。
如专家所说,是因为大量地下水的开发导致的塌陷。这很显然没有科学性,无法站住脚。许多地方的天坑坍塌深度达到60-100米。这显然不是地下水过度开发导致的。况且地下水开发过度一般表现为地面下沉,而非局部面积塌陷,形成天坑。
而还有一种解释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进而形成天坑。
但这大多数出现天坑地区,没有资料反映有现今及以前有过采矿活动的进行。处于科学的严谨性,唐明晰没有否定这种可能。也只有这个可能,才能说明为什么全国各地都出现大量的天坑地陷现象。
而经过唐明晰反复的推敲,他认为如果排除人工采矿活动引起的天坑。那最有可能的则是气候的变化引起的。气候的异常变化通常会给地球地质带来不可估计和预计的伤害和变化。
如: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据波茨坦气象研究所的科学家说,撒哈拉地区的沙漠化是1.1万年以来最剧烈的气候变化之一。也做了相关的气象模拟,最后得到了证实。
气候的变化引起对水资源影响,主要是使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进一步加剧。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极度干旱或洪涝灾害。
故剧烈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出现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