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方势力(1/2)
明军终于在跋涉了万水千山后到达了井冈山地区,此时正是五月份,万顷毛竹所构成的竹海,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这可真是个好地方啊”永历不禁为这景色所倾倒,与一众大臣们站在高处,俯瞰着脚下的竹海。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陈起月最喜欢买弄文雅,当即读出了一句《诗经》里关于竹子的诗词。
永历可没什么诗词素养,脑袋里就连一首关于竹子的诗也不曾记住。身边几个文官,又接连读出几首描写竹子的诗词,然后都转头看着万岁爷,意思是万岁兴致这么高,起码也要表现一下吧。
永历没想到群臣敢合伙戏弄自己,对于诗词歌赋他可是一窍不通,又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会,摇摇脑袋,胡编了几句“竹子就是草,绿叶竿子摇。竹笋虽然小,炒菜就是好。”虽然狗屁不通,但也压韵。
几个文官听后,强压着反胃的感觉,竖起大拇指连说“高,真是高!”
永历在众臣恭维中,老脸一红,但感觉良好,“哈哈,那里那里”,连连摆手。
一个侍卫走了过来,禀报说;前哨部队,被一伙不明来历的民军拦住去路,双方正在对峙。靳统武问是否要消灭他们,好继续赶路。”
“强龙难压地头蛇。”看来遇到的不是民团就是土匪了,永历不想和这些民团发生冲突,这里毕竟是人家的地盘,以后发展还要依仗当地的土势力,所以永历传令下去,要靳统武尽量克制,明军就地安营,先探明拦路的民团是什么来路再说。
自古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就不是十分严密,特别是天高皇帝远的山区,有“无山不匪”的说法,其实并不一定全是土匪。中国人宗族观念特别强烈,都聚居在一个地域内,形成以血脉为联系的宗族,每个宗族都有族长,在宗族内往往权利很大,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宗族内还有族丁,保持一定的武装力量,在和其他宗族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都会发生械斗。
明末,井冈山地区有五个大姓,形成了五个大宗族,由强到弱分别是“贾氏,杨氏,肖氏,洪氏,田氏”,其中田氏是客家人,明万历年间,由广东梅州迁来,势力最是弱小;贾氏势力最大,在井冈山有“贾氏半边天”之说,永历脚下的竹林就是贾氏的族产,占地三十多顷,这还只是一小部分,贾氏的富足可见一般。
拦住明军的是贾氏民团,靳统武带领的前哨部队不过一个连,区区二百人,贾氏可是“全民皆兵”,总共可以武装三千多壮丁,而且贾氏向来盘踞在井冈山,从来没有敢挑战其地位的。今天民团巡逻的时候,发现路上来了一伙手持武器,衣装还是明人打扮的“花子军”,历来飞扬跋扈的他们,当然没放在眼里,别看贾氏民团巡逻队才数十人,可他们就是硬气的挡住了路。
大军在竹林中安下营寨后,永历刚想派人去传靳统武来商议对策,传令兵刚出去,就转身后来说,靳侯爷回来了。永历叫他进来,看见靳统武面色涨红,大步走了进来,边走边骂道“一群山野小民,得寸进尺。”
永历见靳统武很生气的样子,忙问怎么了。靳统武回答,“那群民团太过跋扈,不让过路不说,看见大军在此地扎营后,竟然跑来,要赶走咱们,说此地是贾家的产业,我气不过,就命人缴了他们的械,全捆了起来”。
“这可是山中无老虎,猴子充霸王。几个民团,连上万人的明军都敢惹,还真不是一般的嚣张啊”永历心里这么想,可是又怕伤了民团的姓名,将来遇到地头蛇贾氏不好说话,忙问伤了民团性命没有。
靳统武说“一个没死,别看他们挺能咋呼的,前卫连一动手,就全被打趴下了。”
“没伤人命就好,靳侯去把他们领头的弄来,朕要亲自问问”永历说道,此地人生地不熟的,永历要先查明情况再说。
一会,靳统武推着一个被绑的人进了大帐,那人獐头鼠目,很是委琐,见了永历也不跪,倒先问起永历来了。“喂,你谁啊?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贾家民团的总爷,你们是那来的?怎么还带着刀枪啊?想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