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浙东三黄(1/2)
“百无一用,是书生”,对于那些遗臣名士,永历是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否则就要寒了人心,永历是无可奈何了。最后方以智给出了对策,那就是“量才使用”,方以智虽然也是东林党人,但是思想开明,不同于一般的腐儒。
按照方以智的建议,永历先暗中考查了这些名士,知道了那些能用,那些不能用。能用的按照他们的特长,不吝啬官位,该给什么官,就给什么官,比如海宁的查继佐,因为颇有才名,甚至直接做到礼部尚书;几个刚直的做了督察御史;至于不能用的,酸腐无能的,直接进了新翰林院养了起来。这样这群名士都有了安排,各司其职,吵闹声也就小了。
井冈山上,明军的实力正在慢慢壮大,各方面都缺少人才,尤其是军队里缺少指挥人才,这使永历想到了后世的军校,那可是军官的摇篮,遂在李定国的协助下,建立了第一个讲武堂,取名叫作“中央陆军大学”,尽管这个名字对于别人来说,很古怪,但名字是永历起的,谁敢不同意啊,永历自任大学校长,李定国则作了第一任教育长,并由他负责直接管理。
就这样,“中央陆军大学”成立以后,第一批选拔的二百人入校后,永历亲自讲了第一课,内容是“如何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把记忆中看电影学的战术,例如“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等等,搜肠刮肚的讲授给学员们听。另外还特别安排了思想科,由以方以智为首的文官来讲,主要就是什么忠君爱民之说。半年后,这批学员毕业,还会有下一批进入学习。
至于普通士兵,就由靳统武和李嗣兴二人负责操练;永历最讨厌没文化的人,于是他找来几个先生,专门教士兵写字,教的怎么样不管,最起码也要会写自己的名字,永历认为有文化的军队才有素质。
现在明军只有井冈山和梅山两个根据地,这可不符合永历“四面开花”的战略,于是就派出刘震回贵州收罗散失的明军,再建一个云贵根据地。
川鄂交界有一支很活跃的义军,以郝摇旗和李来享为首,号称“夔东十三家”,乃是大顺军的残部,以前曾经与永历合作过,后来分道扬镳了,这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反清力量,永历派人去联系他们,如果他们同意结盟,那正好可以互为臂助。
安排好各项事务后,永历又准备出发去江浙一带,因为他始终都对黄宗羲这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放不下心。
在临走的时候,永历派陈起月和杨氏族长杨文定往赣州,给贪官知府向志善和他小舅子何大财送去一万两银子,好教他们闭嘴别乱说话。这样的话清廷一时半会还不能发现就在它的腹地,还隐藏着相当的抗清势力。
准备好了一切,永历就带着护卫出发了,这次有陈起月、廖文希、金川、方孝玉和王富贵随行,当然金凤也要去,现在金凤与永历如同蜜糕一样粘在一起。
路过南昌的时候,永历还去探望了下义弟秦景之,又向他定了俩万两银子的瓷器,此时景德镇的秦家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别看秦景之不会经营,但是却会制瓷,秦家的几口窑现在都重新烧了起来。
告别了秦景之,又走了两天,就到达了浙江地界,浙西多山,虽然没有高山深谷,但也是林木茂密,易守难攻,永历就合计着,是不是在这里也发展一个根据地。
浙江衢州,是浙西重镇,明军北上的必经之路,永历特意多留了一天,四处去查看地形,此时衢州的知府是一个明朝的降臣,叫作李滋,在当地颇有政声,为人也正直不阿,当初降清也是被逼无奈,这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将来明军入浙,如果他能反正,对明军来讲,就相当于打开了浙江的西大门。所以永历要廖文希一定设法接近李滋,多做工作。
从衢州离开,走了四天,就到了浙江的首府杭州。站在西子湖畔,看着湖边秀美的景色,永历不觉得就想起一首诗来,“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杭州虽好,但是太柔弱了,四处也无险可守,别看是浙江巡抚衙门的所在地,将来明军入浙,这里的抵抗,一定不会太剧烈,永历潜到城外的清军大营,竟然看不见多少清兵,因为他们都进杭州城逛窑子赌钱去了。
在杭州略作停留后,永历等人就直奔黄宗羲的老家浙东余姚。
因为廖文希已经打听好黄宗羲在余姚城里的家,虽然到了余姚,已经接近傍晚,但是永历心念黄宗羲,随便找了家客店,安排好金凤,永历一行人就直奔黄府。等到了黄府,没想到吃了个闭门羹,在紧闭的大门上,写着“外出访友,诸位请回。”
在黄府门前,永历踌躇了半天,这次浙东之行,主要目的就是寻访黄宗羲,找不到他,不等于白来了吗?永历等人因为见不到黄宗羲,心中不免得都有些懊恼,正当永历准备破口大骂的时候,黄府的对门走出了两个仆人打扮的人,其中一个还提着食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