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独臂神尼(1/2)
大运河自从隋代开通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重要纽带,特别是明初迁都北京以后,着重对大运河进行了重新疏通,从那以后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永历这次北上北京,也选择了大运河,主要是因为走水路要比从陆路横穿中原腹地要快捷的多,更何况坐船也要比骑马舒服。
运河上行船,都是靠人力拉纤,站在船头的永历,看着河岸上拉纤的纤夫,费力的拉动着纤绳,想到,如果有蒸汽机就好了,这样能省去多少人力,运量和速度还能成倍的增加。
可惜的是现在科技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距离欧洲人瓦特发明蒸汽机,还有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永历毕竟是穿越来的,当然知道蒸汽机的原理,于是就寻思是不是提前把蒸汽机发明出来,如果有了蒸汽机,就可以制造货车和轮船,中国就可以提前进入“工业革命”,从而领先西方,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就只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国了。
永历从扬州出发,顾了条客船,船老大姓韩,他告诉永历,船要途经江苏、山东、河北,最后才到北京,在运河上走了五天后,才到达徐州境内。
在大运河上行船的速度,也并不是很快,所以一般加急的情况,都是骑快马穿过中原北上北京的。
到了徐州以后,永历决定停留一天,以观察满清在徐州的防务,现在永历已经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走到那,看到那,务求把各地的清军布防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徐州素来都是江南的门户,十多年前,此地的南明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如果能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清兵,南明也不至于抵抗不到半年,就丢失了江南。
往事已矣,永历望着徐州高大的城垣,心中不免感叹万分,大明已经消亡了十余年,是什么导致有数百万军队的大明,在几年之内,就土崩瓦解,难道只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人心,根本就是人心!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君主昏聩,荒淫无道;奸臣弄权,欺上瞒下;百姓凄苦,怨声载道,这样的朝廷岂有不亡之理。
永历在穿越来的那个世界,捧着历史书,也只是照本宣科而已,穿越后,一旦身处其中,确有诸多感受。
如果将来能收复江南,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收拢人心,只要江南士人和老百姓的人心复归大明,大明中兴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永历在徐州城内转了一天,无论是衙门,还是军营,全都转了一遍,将各处清军的布防设施,都熟记在心。永历的心中好像有种预感,将来徐州这里,一定会发生一场大战,上百万的军队会在这里厮杀,这里将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一场决定中原归属的战役一定会在这里发生。
逛了一天,永历打算晚上回船上去,于是向运河码头走去。在回去的路上,永历边走,边与苗显、方孝玉两人谈论着徐州,突然从永历身边走过两个尼姑。
唉?好怪啊,怎么其中一个好像袖子是空的?永历看到其中一个中年尼姑,有些不正常,于是多看了几眼,两人错身走过去后,那尼姑也回头略带迷惑的神情看了一眼永历。
“苗师傅,你看那尼姑是不是只有一条手臂?”永历问苗显。
“是啊,爷你也看到了?这尼姑不但只有一条手臂,而且还是个会武功的,刚才看到她的眼睛了吗?特别有神,迈出步子也很有力,这肯定是个高手!”苗显低声说道。
苗显可是个武功高手,他对江湖的了解,让永历绝对信任他,听他说这是个高手,而且还是个独臂尼姑,永历不禁歪歪的想到,这不会是韦小宝的女师傅,“独臂神尼”九难师太?
不过永历马上纠正了这个想法,九难师太是崇祯帝的次女,名叫朱媺娖,封号是长平公主,不过早在顺治初年便病死了,这个绝对不会是“鹿鼎记”中的九难师太。
永历摇摇脑袋,马上不再去这些没用的东西。回到船上以后,因为太累了,马上蒙头大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