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初阵(1/2)
丹波八百里山。
峰岭的四周,不断起伏的丘陵,连桓数里的营盘。
三好家举近畿兵士九千,四**五千,号称三万军势,入侵丹波,而对方在仓促之间,只是勉强拿出了三四千人的兵力。
再考虑到双方后勤实力和外交态势的对比,这样的合战,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输掉的道理。
于是,十四岁的三好少主义兴,担任此战名义上的总大将,藉此完成初阵,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加上这一层关系,本来规模不算宏大的军事行动,突然就变得格外引人注目。三好家一门众十数人,部将以上家臣四十余人,除了少数留守之外,余者尽数到达。
山头主峰的寨子,与乱哄哄地四周形成鲜明对比。超过千人装备整齐的旗本队,看似散乱,但却逐层占据着有限的山路,外送内紧,构成隔绝内外的屏障。
没有人会觉得多余,因为,本阵中任何一个武士,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趋势。
毕竟这是天下第一大藩,三好家的军阵。
当然,这些人里面,绝不包括某些被拿过来当作旗帜使用的人物。
比如说,坐在帐子里无所事事的赤松家少主。
他的存在,唯一的作用就是体现三好家如何“得道多助”:看吧,幕府石柱,三国守护的赤松家,他们的少主也率兵参加这次合战,由此可见,我们的行动是代表了室町幕府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天下大义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的武士的根本利益……
有些东西,明明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完全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却偏偏要煞有介事,无比郑重。谁要是稍微露出半点怨言和不屑,谁就是惘顾大义,冥顽不灵,人人唾弃的非主流。
赤松则佑虽然名义上也是此战的侍大将,手下还有一百多被称作“播磨兵”的人马,但却完全没有任何任务。期间任何一次军事会议,都不会有人想到这个“侍大将”。
“这也是我的初阵吧!”
则佑斜倚在榻榻米上,无奈地苦笑。
躺了一会儿,实在是闲极无聊,只能拿出随身带的几本和书。
这个时代的日本,全面模仿中土的习惯还未改变,书籍多以汉文或变体汉文记载,倒是颇让人感怀。
刚打开书,三木孝幸却急匆匆地冲了进来。
则佑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看起来没什么本事的青年家臣,却有一股让人放心的气质。
“少殿,快要开战了。”
“唔……”
赤松则佑微微皱眉,看着眼前的三木。
“这里是山的主峰,是观战最好的视角。”
对方接着解释道。
我干嘛要去观战?这句话则佑没有说出来。
依三木的想法,大概会觉得,这种超过万人规模的合战,对于赤松家而言是很难见的,如果能够借此机会学习一点经验,对日后排兵布阵无疑有着极大的帮助。
只是,就这么出去,呆呆地在旁边看,显得好傻……
则佑抬头看了看这个年轻的家臣,后者面上没有半点尴尬的神色,反倒是颇有几分坚毅。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武士么,看来我还是入戏不够深啊……虽然有时候也会不甘居于人下,却始终缺乏向上攀爬的自觉。”
则佑收起书本,朝三木点点头。
“真是劳烦你了。”
虽然用了谦词,语气中却没半分客气和谢意。
言行之中,不自觉就有了一点上对下的威严,虽然还很稚嫩。
…………
万人级别的野战,却并没有想象中的杀伐之意。
战斗的场面,在外行人看来本就是混乱不堪,更何况今天的战场上还充斥着不少的农兵。
三好方这边固然是声势浩大,不过愈发难以调控,旗帜和服装都是参差不齐,带着各地口音的号令也显然不是出自同一系统。合战起初,还能维持住基本的阵型,但瞬间就散乱开,按照敌人的抵抗强度,各条战线的推进速度也有极大的区别。
另外,与想象中不同的……很少死人。
农兵手上并没有精致的武器,双方部队遭遇之后,虽然也会擒抱厮打在一起,但却只停留在百人以下的规模,几股人流混杂在一起,固然激烈,但却难言惨烈。至少,没有见到地上有明显的血流,更加感觉不到什么血腥味。
如此,更加不会有某些小说中描述的,第一次看到战场会不适,会呕吐的情节了。
或许是双方不太重视这场合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