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章 大乘气象(一)(2/2)
小乘佛教讲有,有三界可出,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大乘佛教讲空,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无苦集灭道,他们当然不愿意听了。所以这些人把大乘佛教称为魔说。
为什么在东土有大乘气象呢?是因为在东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为大乘佛法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玄”并非是玄奥难懂之意。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因此,这里的”玄”意指诸如万物根源、本体等观念。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为什么玄学在魏晋南北朝兴起呢?因为当时社会动乱,特别是五胡乱华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正宗的王朝被赶到江南,偏安一隅,无力北伐。统治阶层上到皇族显贵,下到士族阶层,整个知识精英都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所以都想逃避现实,躲到玄学里,崇尚自然,谈空论玄。
当时达官名士,多宗老庄。社会各阶层习《庄》之风蔚为大观。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那时候如果你不会玄学,用现在的话说,你逼格太低,out了。
为什么入隋乃息呢?因为隋朝统一南北,正宗的汉朝文化重入中原,知识分子的心气又回来了。
玄学讲虚无,讲无为,无形中和佛家的性空合拍了。于是很多研究玄学的人开始接触大乘佛教经典,对释迦佛讲的性空极为推崇。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纯、昙充等自龟兹归来,称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佛学。长安高僧道安力劝苻坚延请罗什入中土。苻坚求之不得,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出西域,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取鸠摩罗什至河西走廊凉州鸠摩罗什寺。
401年,后秦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草堂寺,鸠摩罗什率八百余僧住此译经,有三千多弟子。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所译经典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无论是大妈小沙弥还是达官贵人,其经文几乎家家有一本,从其译本出现,流传至今经历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叹为观止。
大家熟知的《金刚经》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同时翻译的还有一本大乘经典《维摩诘经》,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广为流传,影响及其深远。
《维摩诘经》本身又是一部被公认富有浓厚小说、戏剧意味的文学式佛教经典,自古即受到众多文人雅好,《维摩诘经》的主人翁--维摩诘居士,调和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圆融的人生态度,为中国文人开创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故受到文人普遍倾心向往。
维摩诘居士生病在家,释迦佛派他的十大弟子去探病,一个个点名,竟然没有一个敢去,因为以前他们都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训诫。最后没办法,释迦佛派文殊菩萨率领众弟子去看望,引出了后面精彩的对佛法真义的辩论。
也许喜欢维摩居士的士大夫们还有一个恶趣味,就是维摩诘一个在修行家的居士,把佛的大弟子这些专业修行者说得哑口无言,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般若智慧。咱们也是在家修行,咱们也能像维摩居士一样智慧如海,辩才无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官方主流名士对大乘佛法的推崇,所以震旦的大乘气象就慢慢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