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1/2)
话说东汉末年,朝刚败坏,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像以前其他朝代一样无一为例的引发农民起义。.26dd.Cn
东汉末年是个**透顶的时代。桓灵时公开卖官,连公卿这样的官职也一千万八百万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律平等。有钱无势的人自然走过路过,不会错过。一时拿不出钱的甚至可以赊欠!这样的官员上了台,除了拼命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还能干什么?这样的朝代不灭亡才是奇迹。但更奇怪的是,它的灭亡却不是“秦朝方式”,即亡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连黄巾大起义也未能将其颠覆;而是“周朝方式”,即亡于地方官(诸侯)的反叛不臣。
东汉的几个皇帝,除光武帝刘秀外几乎都是“少年得志”。自孝和皇帝以来即位时最年长的少帝不过17岁,最“年轻”的孝殇帝刘隆不过100多天!乳臭未干的小孩们还没体会到权力的隐,就不得不感叹岁月不饶人,王权这稀缺的产品来得早,去的也快。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甜,皇上这个职位小孩干不了,大人总能干得了吧,就这样权力自然就落到了外戚和宦官的手里。自古以来后宫干预朝政,天下从来没有太平过,更何况东汉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这一基本国策,哪有不乱的理?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时任太常的江夏人刘焉看到天下大乱盗贼四起(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建议:“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派要员加强对地方的领导(想外出旅游也要选点好的借口嘛),并扩大地方官的权力使其能够更加有力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一建议被采纳,刘焉也亲自出任益州牧,看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哈。
刘焉的政策对东汉的灭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要员下派地方,手中有了相当的权力,对付黄巾当然更加游刃有余,那么反过来对付中央也会更加顺手。所谓的朝廷不过是一群妇女儿童残疾人,太常刘焉,太仆黄琬,宗正刘虞素来就不会把朝庭放在眼里,更何况现在已经山高皇帝远了,自己有幸裂土封侯,做了一回土皇帝。这个政策的实行,实际上把东汉由中央集权变成了分封。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林立,群雄并起的原因,东汉也就因此走向灭亡。
那个时候,外戚宦官两股势力之间的夺权之争愈演愈烈。
中平六年,灵帝崩,少帝刘辩以17岁的“高龄”继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计议诛杀宦官,却又不听陈琳曹操的劝告执意召董卓带兵进京。董卓是当时的一方悍将,“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因战功拜前将军。
何进这个废物大将军偏偏这个时候阳寿用尽,这个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还没等到董卓的兵马,没有完成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因为事情泄漏惹来杀身之祸,自己反被“不男不女的”骗进宫中作掉了,这只能说是“天妒英才”了。袁绍袁术等人一看,哪里肯甘休当即放火烧宫门进攻要完成何大将军“遗志”。宦官们见势不妙,连忙劫持了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逃跑。没想到这馅饼偏偏砸到董爷的头上,董卓在路上看到城中火起,匆忙赶来,正和逃难的少帝献帝撞上。17岁的少帝看到一身戎装的董大人,吓得屁滚尿流,倒是9岁的刘协“通情达理”,侃侃而谈,提及城中的祸乱。17岁的大哥哥还不如9岁的小弟弟,缺乏逃亡的经验。自己又有眼不识“泰山”,也难怪被人看不顺眼后来倒霉。
外戚宦官两败俱伤,乐得董卓这样的野心家不禁手舞足蹈。然而,他来得匆忙,随身的兵马只有三千,实在是寒碜得拿不出手。为了回报大家的“厚爱”,他在大家的眼皮底下演出了一幕瞒天过海的妙戏。他先在洛阳城扎了一个大军营,夜里把自己的人马偷偷调出洛阳,白天在堂而皇之的大张旗鼓地调进洛阳。就这样,这个把戏被“董导演”乐此不疲的重复了四五天而没有被人戳穿。大家看到“财大气粗”董卓援军源源不断,洛阳城中哪个肉长的还敢抗拒董卓的铁骑?何进的部将发现董大人的“可爱之处”,都纷纷投靠了董卓。
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后也归降了董卓。于是,董卓大权独揽,官职也如同腰包一样蹭蹭蹭往上涨,太尉到相国,再到太师,还来个"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自比萧何。看着少帝窝囊,越看越别扭,就废为弘农王,另立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献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