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飞龙书院(1/2)
兖州是天下炉鼎,而濮阳城是兖州的门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先天就具备了成为贸易中心的条件..26dd.Cn
徐霖这时又做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情,他几乎是不惜工本的在濮阳旧城的周围修建了一座外城,外城的规模几乎是原濮阳城的五倍。
大量的行人商旅来到兖州,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使得各种服务行业应运而兴,原本的地域狭小的旧城区早已不堪重用,而此时这些商人又发现了一大商机,那就是兖州价廉物美的棉布,於是一时间各地的商人像飞鸟投林般投奔而来,所以濮阳城的扩建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了空间,加上徐霖这时又颁布了一系列招商的优惠法案,又让政府拨款建设基础设施,如建设街道,供水设施等等,使得濮阳城商业的发展速度用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都不为过。
徐霖的招商策略自然繁荣缛节,但终归起到效果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凡在濮阳城扩建期间购地建立商铺的,未来十年内按10%征收所得赋税。不仅如此,明文中还特地提到,经营亏盈者,可以不交经营赋税。这麽低的税率在重农抑商的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
徐霖实行这样的方案时,触动到不少官员的利益,自然受到不小的阻挠,徐霖没有说什麽,只是拿出曹操的公文,并且拿户部一年来的收支帐本就掩塞了众人的云云议议。
徐霖的招商政策起到了难以想象的效果,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盐,茶,铁器,木材,毛皮,药材各种产品蜂拥而至,濮阳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的批发市场。
从建安四年七月到建安五年一月的六个月中,曹操先后的濮阳城、巨野等大败吕布,将吕布赶走兖州,随着战争的结束,兖州出现了短暂的休养生息的时期,先後几百万人用各种方法逃到了兖州,他们带去了各地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由於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四处奔破,到处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特别渴望能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而现在的兖州这是种精神和渴求的归宿地,加上徐霖精心治理,魏国只靠著短短来年个三年的时间就变成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繁华州郡。
由於大量人口迁移,这个兖州政府的行政能力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几乎所有人都忙的手忙脚乱,然而徐霖却惊奇的发现在这种时候他竟然成了局外人,在兖州政府那环环相扣,高速运转的结构中,徐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其实在徐霖改造的行政体系中,徐霖起到的只是帮助曹操决策的作用,虽然不少部门由他或是负责,或是监督,不过大多只是挂个名,加上现在百姓已经安顿,也没有多少事情需要他亲临指导,而且其他官员自行尽心尽责,做好分内之事,如果实在闷得慌,徐霖到可来个突袭,检查其他人的工作情况。可以说在大方向定下後徐霖在其中的精神作用远大於他的实际作用。
相对清闲下来徐霖并没有游手好闲,又开始了他对後世子孙影响甚远的另一个计划,这也是他小的时候的愿望。
徐霖去飞龙山选址,开始构建飞龙书院。同时,飞龙书院招生的事宜亦是开始传播。而徐霖亲自写的十本书,经过众多私塾先生的一致讨论,这些书将供与子弟学习,当然,对于徐霖所写诸书的内容,众人亦是好好地辩论了一番,不少人封建概念根深蒂固的人提出反对意见,最后在曹操的干预之下,众人只得认同意了。
不到一个月,陈留城外丛林掩映中出现了一所红砖绿瓦的书院,一旁是傲然耸立的巍峨兖山,另一旁是清澈见底的千年白水潭。
这是徐霖对这个时代文化结构改造的第一次尝试,由於牵涉太大,儒家思想是这个时代的不可动摇正统思想,其体系庞大而繁缛复杂,枝枝叶叶触及各个方面,搞不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虽然后面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曹操撑腰,但徐霖对文化领域的改革始终抱著谨慎的态度,只看他之前的几次改革都只是对封建正统进行外科式的手术,便知触及教育领域的举动有多么艰难。
徐霖是一个儒士,且这个时代,儒家思想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人才都深受他的熏陶,要想改变这种单一的取材旧模式,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求之过急。
而徐霖迈出的第一部,就是希望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学习杂学的风气,他将自己多年学习和和独自的感悟写成的几本书拿出来,传授给书院招收的学生,随著一批一批的学生毕业,这种风气就会流传开来。
一旦达到一定程度,他就会提出用考试这些知识来选拔官员。像如果要考工部的官员,就要考自然万物等几门(相当今天物理、化学、生物)。
其实古来为什麽如此多人苦读那些圣人之言,为一字而穷经白首,下笔万言,大部分的原因在於这些可以当上官。
徐霖相信权利的诱惑一定会改变几百年来已经渐渐有些僵硬的有些呆板的文化制度,但这样的方式又令他感到深深的不安,至少在价值取向上会误导一部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