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伏羲之治人始兴 一(求票)(2/2)
“如此下去,我们人类就不会再有食物,那些以鹿这样的小兽为食的猛兽也一样没有了食物,这样一来,我们人族必然会成为它们的食物,那样我们人族的灭绝之其也不远了。”
一般的族人对这翻理论似懂非懂,这可是后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些日夜为了填饱肚子而活着的古人怎么会懂呢。
不过伏羲的这番说话传到了族中的一些有智慧的人耳里,他们不由觉得眼睛一亮,他们感觉到伏羲不但智慧过人,还有一颗仁爱的心,于是他们团结在伏羲周围,为他出谋划策。
这样一来,伏羲管理起部落来也就容易多了,为什么是伏羲管理部落呢,原来华胥氏自从伏羲生出又腿之后,对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把部落的事弄得整整有条,比她做得还要好,于是索性就把部落的事交给了伏羲,自己当起了“抛手掌柜”来。
而伏羲把那只从母鹿肚里取出来的小鹿养了起来,族人时常会捉到一些受伤的野兽,伏羲就让那些受伤的野兽中的母兽为这个小鹿喂奶,在伏羲的细心照顾之下,把那只小鹿慢慢地喂大了。
族人看到这个样子,纷纷仿效,把一些捉到的受伤野兽养了起来,就算冬天不出猎,他们也不会再为食物发愁了。
有人会问:由于那时候的人族连自己都吃不饱,哪里有多余的粮食来饲养这些受伤的野兽呢,这个问题很好。
因此人们饲养的野兽一般是不会与他们抢食的,这些被饲养的野兽一般是食草动物,例如今天我们看到的牛、羊、马之类的家畜,至于猫、狗之类的动物可能是后来人类的生活富足了,有了余粮食才饲养起来的。
学会饲养家畜之后,华胥部落的人就更加多了,成了远近百里最大的部落,不少人来投。
伏羲在饲养过程中造着后世的经验,给了初民们不少启发,特别是用木拦栅把家畜们圈养的概念,使人们的家畜不至于走失,初民们感激他的这种功德,把他叫做“包牺氏”。
另外,伏羲还教会初民们使用其他的用具,他看到初民们的武器都是简单的武器,这个时期人类只会用一些天然的工具,例如木棍、石头之类的东西。
也有一些聪明的人类把一些天然的石头之中比较尖锐的用来当作最原始的石刀、石斧……但这样只不过是最初的工具而已。
于是就在原始社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伏羲教会他们把石头磨成各种各样的工具,例如把一些原始的石块加工成与现代的铁器差不多的样子,这样一来,这些工具就比原来的工具好用多了,得到族民们的广泛称赞。
伏羲为什么不把现代的东西全部教给他们呢,一来古人的头脑太简单了,他们学不会这些东西;二来这些东西太超前了,伏羲不想改变人类原来的进化史。
文明是经过无数的年代一步步发展才会慢慢地进步的,如果一下子发展得太快,面的那一位可不会放过他的,因为这些东西教给古人之后,就是改变了人族的大势,就是干扰了天道的运行。
鸿钧道祖为天道执行者,只算大势不管小节,平常他搞些小动作鸿钧那老道是不会管他的,可是要是他改变了大势,那就是要与鸿钧道祖对了,到时大家打起来的话,恐怕天地就会回归混沌了,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何况,如果人族发展得太快的话,就会快速地消耗人族的气运,这样就会加速量劫的到来,对人族反而不利,后世就是由于人族发展得太快,所以劫数一波接一波。
虽然人族气运悠长,但也不能这样挥霍啊,所以伏羲决定还是让人族慢慢发展的好,平稳的发展是不会招来劫数的。
很快伏羲的部落就成了人族第一部落,人口远超其他的部落,不过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带来不少麻烦,因为部落的人口男女比例非常悬殊。
在伏羲的部落中,年壮的男人占了六成之多,其他的人都是妇女与小孩,还有一些老人。
这样的人口比例是非常不利的,部落中一半男人没有配偶,这可怎么办呢,把族里的长老们急坏了。
不过这难不倒伏羲,因为他打算让这些男人和外族的人通婚,这样一来,什么问题不都没了吗。
其他部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过他们刚好相反,部落里的男人都去投靠华胥氏的部落了,族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妇女。
伏羲把他们的族长召集在一起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制定了一个办法,就是让伏羲部落的人与外族的人换人,以男人换女人。
不过伏羲可不是吃亏的主,规定一个男人至少要换两个女人,甚至更多,其他部落的人都惹不起他,因为他的部落是最为强大的,所以他们只好答应了伏羲的这个不平等条约。
从此,伏羲就把人族一直以来“族内通婚”的习惯改为“族外通婚”,以后每年伏羲都会派人带着一些部落里的适龄青年拜访其他的部落,用他们换来其他部落的女人。
这种习俗叫做“走婚”,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这个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