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国潮1980 > 第一千八十一章 糕点攻势

第一千八十一章 糕点攻势(2/2)

目录
好书推荐: 当导演开了外挂 满香江 一世无争 当圣主有聊天群 捡个系统混都市 我的刀能无限加点 我的弟子们是学霸 婿谋已久 军工重器 楚氏赘婿

这是用江米酒和牛奶、砂糖,用鲜烤后冰的方法制作出的半凝固的食品,

滑润细嫩,凉爽清淡,奶香四溢,有优雅之名,清雅之风。

民国时期,把宫廷奶酪引入民间的奶酪魏靠此扬名,美国世界日报和日本报刊均报导过奶酪魏。

港澳台的华人更是取其所好,吃完了还带走。

由此可见国际人士对此风味食品的认可。

还有那个火纸筒啊,那是元代就发明出来的奶油鸡蛋卷。

出现的时间跟南宋突火枪的历史差不多。

得名就如同京城的褡裢火烧似的,也是从用涂着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形状而来。

分粗细两种。

粗的比拇指还粗,细的只有筷子那么细,都用奶油烘制,酥脆香松。

据说元朝人大病初愈,用奶茶吃,既可滋补,又能强身。

当今社会,港澳台地区都有卖这玩意的,卖得还很不错呢。

日后某国际品牌的超市,也以这种黄油鸡蛋卷和瑞士卷为畅销产品。

但尽管如此,无论港澳台人士怎么引以为傲把这种东西称之为港式点心。

西方世界又怎么把这东西吹嘘为瑞士糕点。

可要从历史上追本溯源,怕最后都得捯饬到元代的京城。

做这东西,京城的饽饽铺才是祖宗呢,自然风味也有别于那些徒子徒孙。

至于杨枝甘露,这倒是宁卫民从南方偷师来的,是他仗着上辈子的见识自己仿制的。

不过这种粤式甜品受众也是非常广泛的,好像还没人说过不好喝,没人不喜欢的。

而且形式很像西方人的潘趣酒,让人尝过便永难忘记。

总而言之,就这些宁卫民精心准备的糕点,对两个法国明星来说,既特别又新颖,几乎都是他们过去从未品尝过的甜品。

可偏偏每一样,又是经过数代历史传承,被无数人所喜爱的经典口味。

他们从中自然能感觉到中西方茶点的不同和妙处,会产生触及灵魂的刺激和兴奋。

于是潜移默化里,这无疑改变了他们对于华夏的饮食的成见。

从最初的不屑,进而变得惊奇和好奇起来,甚至有点着迷了,想要探寻更多的东西。

而这就是宁卫民最精明的地方了,用光明正大的阳谋就把俩洋鬼子抓在了自己的手掌心儿里。

因为美食这种东西啊,虽然是用感观就能直接感受到的,但也是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逐步升级的一个过程。

像当年,宁卫民带着康术德去津门吃起士林的时候,老爷子就曾经这么告诉过他。

说哪怕连中餐在内也是一样,任何地方的特色饮食到另一地经营,往往是大菜类需要时间才能为人接受。

而小吃类却最容易在异地落地生根,获得认可。

为什么?

就因为小吃类简单直白,价钱低啊。

后来宁卫民去东京开店,根据自己所见所得,越琢磨越是这个理儿。

别的不说,美式汉堡、薯条、奶昔、热狗、英国炸鱼柳、意大利通心粉、披萨,还有法国甜点,之所以能够行销世界,处处为人所接受,每一样本质上不就是小吃吗?

日餐就更别说了,什么拉面、寿司、天妇罗,要放在中餐的宴席上,任何一样都没法做主菜,也不配做主菜。

可不就是小吃吗。

这似乎一下解决了许多他想不明白的问题。

为什么中餐的底子那么厚,但一到海外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啊?

为什么在海外能赚到钱的中餐品类,都得靠那些变异的假中餐啊?

那无疑是经营方式和推广模式上,出了重大的问题!

没错,因为文化的隔膜,到了海外的中餐,越博大精深越坏菜。

说白了,美食有高低,受众也有层次。

你跟不知什么叫五味调和,连鱼刺都不会挑,瓜子儿都不会磕的人,直接来“八大菜系”,那不找碰一鼻子灰吗?

其实那外国人呀,就是只会吃个酸甜咸鲜的幼儿园毛孩子。

他们的舌头还没开化,其他更高级的味道还接受不了呢。

要拿他们跟咱们国内的贩夫走卒比,都算高估了他们。

可不就是拿点糖果糕点水果之类的最容易糊弄了吗?

事实证明,宁卫民这么做,就对了。

成功激起了俩法国明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接下来才算是能给这俩法国明星带进中华美食的小学里去接受启蒙教育了。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红楼窃玉 港综:开局抽死签 兼程1995 我在俄国当文豪 重生之煤老板旗下的艺人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队魂 异世纪福音圣男 我在诡异都市当剑豪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