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停战以后(下)(1/2)
陈毅是共和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不算),他独有的风采恐怕后人难以比肩了。收藏*~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最有资格称“儒帅”的就数陈毅了,陈毅作过报社的主笔,要不是生逢革命年代,极可能就是“专业”作家诗人。在外交场合,陈毅往往是妙语连珠,又语出惊人。美国造的高空侦察机在中国栽了跟斗,记者问是怎么打下来的,陈曰是用竹杆捅下来的。八师自开战以来,连战连捷,士气正旺。而陈毅对八师的表现非常满意,对这支劲旅给予一些特别的关照,也是情理之中。戎马倥偬的征战中,全体官兵集合,听战区主帅的讲话,八师也没有第二次了。即使在当时,陈毅手下也有十个师(旅),去部队转转是少不了的,但想要在全师官兵面前,请陈老总亮一亮嗓门,只怕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从1946年1月上旬停战到6月下旬内战全面爆发,差不多是小半年光景。国共两党始终处在打打谈谈中,所谓“关内小打,关外大打”,著名的二战四平就发生在1946年4、5月间。相形之下。华东战场相对要平静些,虽然两军对峙,免不了有“磨擦”,但毕竟没有撕破“脸面”。正因为华东鲜有大的战事,许多战史类书籍都将这一时间轻轻略过了。在我想来,虽然这时期没有惊天动地的炸响,但至少有还有两件在第三野战军战史中不可遗漏的事,就像一部宏伟的乐章,在**到来时候,会有一个过渡,历史进程也是如此。
我要说的第一件大事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那就是1946年2月15日,华东局发出的《百日练兵工作的指示》。大敌当前,厉兵秣马,人人都知,但这场颇有声势练兵却是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为开端的。“以政治练兵为主”,这似乎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自从古田会议以后,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是把政治放在首位,就是在今天,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听党指挥还是军队第一位的工作。但这场政治练兵又不是“务虚”,是要解决的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试想,国共携手,抗战八年,好不容易胜利了,难道真的还要兵戎相见?所以,要解决许多官兵存在的思想误区,用最高统帅**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军有军队员额1200万;苏军超过1000万;就是国民党军的军队也在500万以上。二战后,美国裁军可说是大刀阔斧。国民党裁军也是必然的事。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把黄河以南的军队实行整编师编制。如大名鼎鼎的整编七十四师就是原来的七十四军。在军的编制中,师辖3个团;在整编师的编制中,旅辖两个团。这样军改为整编师后,表面上看“团”的数量减少了,但却又把撤销部队的人员充实到在编部队中,所以整编师在兵力上和军实际相差无几,再则和美军编制靠拢,有利于使用美式装备。
国共和谈,斗争非常复杂。不言而喻,都想占据主动,如果对等裁军,**如何消受的起。吹一些和平风,总会影响到一些人,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平的一丝曙色。郑维山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由于晋察冀军区在这个时候复员解散不少部队,影响了以后对傅作义集团的作战。所以,华东我军进行的这一场“政治练兵”是极为必要的,看清反动派的本质,是和是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为大决战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用今天的话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
如果说百日练兵的前一阶段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那后一阶段就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了。1946年5月1日,**中央发出了以军事训练为主的第二期练兵的指示,要求各部队把练兵看成决定胜负的关键之一。
当过兵的人,对“三打三防”这个词应该是熟悉的,虽然时代变迁,对其内容会有变化。从史料中得知,早在这次大练兵中就有“三防”之说,这三防乃防炮、防空、防坦克。防炮,今天听起来未免有点老套了,似乎这是最基本的军事素养了。但在当时来说,确实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遇到新的问题。无论是战争的规模,武备、火力和抗日战争的游击战都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大口径榴弹炮在美械整编师中普遍列装。军中曾有戏言:新兵怕炮,老兵怕号。当时,把防止炮火的杀伤列为第一位,就是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