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战国(2/2)
战国时的三种社会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地主和奴隶主残余势力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并且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地主的类型
封建国君,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也是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贵族食封地主:战国四大公子: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他们有政治地位,经济上收取封地里的民户租税,又可放高利贷,家中养有食客,拥有奴隶,是地主中的保守阶层。
军功官僚地主:主要靠战功和政治才能获得土地、权力,来源有的是原来的将相,如魏国公叔痤一次得赏田四十万亩,王翦求田。有的用君主赏赐的钱购买田地,如赵括。
豪民地主:依靠经济手段起家,主要是大手工业主和大商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布衣地主:自耕农通过做官或做买卖发财而购地成为地主。《吕氏春秋*博志篇》记赵国中牟自耕农宁越为摆脱种庄稼的劳苦,学习后当了西周君周威公的老师,得到不少土地,成了地主。
上述地主虽然在政治、经济上并不完全一样,但他们共同组成社会的统治阶级,势力在不断扩大。
2、农民的类型
公民:是当时农民的主要部分,由国家授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有独立的经济和生产能力,但不能迁移,可以称为农民。
佃农:没有土地,但还有一些生产工具。租种地主的土地,是依附农民。
自耕农:一是士大夫阶级,二是立了军功的军人。
雇农:不仅没有土地,连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和种子也没有,只好出卖劳动力。
3、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受封建国家“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等各种赋税徭役的剥削,受高利贷的盘剥,横征暴敛,激化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编辑本段]
科学发展
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值星周期为一点九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一些恒星什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后人将两人的著作合称《甘石星经》。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战国时的《墨经》中,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并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发明了计算工具算筹,用十根小棍摆成不同的形状来表示数字,进行计算,大大加快了计算的速度,此外,光学八条也是墨经的重要成就。《考工记》中有分数的简单运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与名称。《周髀算经》的成书可能在汉初,但它是先秦测量学的经验总结,其中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是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
编辑本段]
哲学思想
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各派各家都着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诗书,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编辑本段]
七雄世袭
秦国
{嬴姓赵氏}
秦简公赵悼子前403年-前400年
秦惠公赵仁前399年-前387年
秦出公赵昌前386年-前385年
秦献公赵连前384年-前362年
秦孝公赵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秦惠王赵驷前337年-前311年
秦武王赵荡前310年-前307年
秦昭王赵稷前306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赵柱前250年
秦庄襄王赵楚前249年-前247年
秦始皇赵政前246年-前210年
【注】:据《史记》记载,秦、赵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上古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6];到战国姓氏逐步统一,而一般以氏作为单一的姓氏。秦、赵皆为嬴姓赵氏4]5],战国末演变为“姓赵氏”,故秦始皇应叫赵政而非“嬴政”。后世出于误解,遂叫秦始皇为“嬴政”。
齐国
{姜姓吕氏—妫姓田氏}
齐康公吕贷前404年-前386年
齐太公田和前386年-前385年
齐废公田剡前384年-前375年
齐桓公田午前374年-前357年
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
齐宣王田辟疆前319年-前301年
齐湣王田地前300年-前284年
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
齐王建田建前264年-前221年
楚国
{芈姓熊氏}
楚声王熊当前403年-前402年
楚悼王熊疑前401年-前381年
楚肃王熊臧前380年-前370年
楚宣王熊良夫前369年-前340年
楚威王熊商前339年-前329年
楚怀王熊槐前328年-前299年
楚顷襄王熊横前298年-前263年
楚考烈王熊元前262年-前8年
楚幽王熊悍前7年-前229年
楚哀王熊犹前228年
楚王负刍熊负刍前227年-前2年
魏国
{姬姓魏氏}
魏文侯魏斯前403年-前387年
魏武侯魏击前386年-前370年
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
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魏遬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
赵国
{嬴姓赵氏}
赵烈侯赵籍前403年-前400年
赵武公赵侯前399年-前387年
赵敬侯赵章前386年-前375年
赵成侯赵种前374年-前350年
赵肃侯赵语前349年-前326年
赵武灵王赵雍前325年-前299年
赵惠文王赵何前298年-前266年
赵孝成王赵丹前265年-前245年
赵悼襄王赵偃前244年-前6年
赵幽缪王赵迁前5年-前228年
赵代王赵嘉前227年-前222年
编辑本段]
二、【日本的战国历史】
简介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佣浪人为职业军人。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今日多数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北条氏,收服奥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由于目前尚无定论,故在此皆采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大事年表
年号西元纪年发生大事(日本古历)
应仁元年1467◎应仁之乱始(1.18)◎大内氏参与西军(7.3)
文明五年1473◎山名宗全殁(3.18)◎细川胜元殁(5.11)
文明九年1477◎应仁之乱终(11.11)
文明十年1478◎享德之乱终
文明十三年1481◎一休宗纯圆寂(11.21)
文明十六年1484◎界港的商业工会结成(11.21)
文明十七年1485◎山城国一揆爆发(12.11)
长享二年1488◎一向宗控制加贺国(6.9)◎长享之乱始(2.5)
延德元年1489◎将军足利义尚殁(3.26)
延德二年1490◎足利义植继任征夷大将军(7.5)
明应二年1493◎明应之变(4.22)◎山城国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1508◎足利义尹重任幕府大将军(8.15)
永正十六年1519◎北条早云殁(8.15)
大永元年1521◎足利义晴继任征夷大将军(12.25)
享禄元年1528◎大内义兴殁(12.20)
天文十二年1543◎火枪传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1546◎河越夜战(4.20)◎扇谷上杉氏灭亡(4.20)
天文十八年1549◎摄津江口合战(6.24)◎细川氏灭亡
天文廿一年1552◎第一次川中岛合战(8月)
天文廿三年1554◎武田、北条、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1555◎严岛合战◎第二次川中岛合战(7.19)
弘治三年1557◎大内氏灭亡(4.3)◎第三次川中岛合战(8月)
永禄三年1560◎桶狭间之役(4.20)◎今川义元战死(4.20)
永禄四年1561◎第四次川中岛合战◎长尾景虎接任关东管领
永禄五年1562◎织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禄七年1564◎第五次川中岛合战
永禄八年1565◎将军足利义辉被松永三好联军围攻自杀
永禄十一年1568◎足利义荣继任征夷大将军(2.8)◎织田信长上洛(9.7)◎足利义昭继任征夷大将军(10.18)
永禄十二年1569◎今川氏灭亡(5.)
元龟元年1570◎姊川合战
元龟二年1571◎毛利元就殁◎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延历寺(9.12)
元龟三年1572◎三方原合战
天正元年1573◎武田信玄殁(4.12)◎室町幕府灭亡(7.18)◎朝仓氏灭亡(8.20)◎浅井氏灭亡(8.28)
天正三年1575◎长筱合战
天正六年1578◎耳川合战◎上杉谦信殁◎尼子氏灭亡(11.21)
天正十年1582◎武田氏灭亡◎本能寺之变◎山崎合战◎明智光秀被杀
天正十一年1583◎贱岳合战◎柴田胜家自杀
天正十二年1584◎小牧长久手合战◎冲田畷战
天正十三年1585◎羽柴秀吉就任关白一职
天正十六年1588◎丰臣秀吉下达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1589◎折上原合战◎芦名氏灭亡(6.5)
天正十八年1590◎北条氏灭亡◎丰臣秀吉统一天下(8.9)
文禄元年1592◎文禄之役
庆长元年1596◎庆长之役◎伏见大地震(闰7.13)
庆长三年1598◎丰臣秀吉殁(8.18)
庆长四年1599◎前田利家殁(润3.3)
庆长五年1600◎关原合战(9.15)◎石田三成被斩(10.1)
庆长八年1603◎江户幕府建立(2.12)
庆长十年1605◎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将军(4.16)
庆长十九年1614◎大阪城冬之阵
元和元年1615◎大阪城夏之阵◎丰臣氏灭亡
编辑本段]
日本战国时期历史
虽然室町幕府自足利义满之后便分扰不断: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之间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或私战破坏了各地的政治生态。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直到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的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应仁之乱,幕府衰败
嘉吉元年(1441年)6月24日,播磨、美作、备前三国的守护赤松满佑在京都自宅刺杀将军足利义教。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幕府当局一方面拥立义教之子足利义胜担任幕府大将军;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队为主力的大军讨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负众望于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为了奖赏持丰幕府当局将原本由赤松氏担任守护的三国交由山名氏管理。于是原本就是但马、因幡、备后、石见、伯耆五国守护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国后,很快就成为西国最强大的势力。
本能寺之变与羽柴秀吉崛起
日本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6月2日,一代枭雄织田信长在日本京都本能寺,遭到部将明智光秀的反叛。由于织田信长的卫队人数太少,根本无力阻挡明智光秀的进攻,于是织田信长切腹自杀,临死之前,命令自己的贴身卫士森兰丸放火焚烧自己的尸体,以免被叛军割去首级。在这场兵变中战死的还有织田信长的长子织田信忠和他的贴身卫士森兰丸。政变发生之时,织田信长的得力爱将筑前守羽柴秀吉(丰臣秀吉)正在备中地区作战。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火速返回京都平叛,战胜了明智光秀。在接下来的家督争夺战中,他成功地拥立了织田信忠的长子“三法师”织田秀信。又在军事上战胜了织田家的首席家臣柴田胜家。小牧山——长久手一战,他虽然没能击败德川家康,但却成功地瓦解了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雄的同盟。最终迫使德川家康俯首称臣,为统一日本扫清重大障碍。
编辑本段]
日本战国时代一百年
【下克上的时代】
应仁、文明之乱以后,幕府、将军与守护大名的固有权威失坠,代之而起的则是战国大名的登场。守护大名乃室町时代由幕府任命,将地方分国委由其支配管理者。应仁之乱以后,除了部份边境地区外,许多的守护大名相继没落,进而从次层级的守护代或国人(*)当中,产生一些实力派的新贵阶级,称为战国大名。
(*)守护代:有力的守护大名多半兼任数个分国的统辖工作,并在京协助幕府的政务。因此领国方面则委请有力的家臣以「守护代」的身分监管。
(*)国人:又称为国众。国人的历史渊源比较复杂,简而言之,即南北朝、室町与战国时代地方分国上的在地领主。
由于战国时代起于一四八0年末,并延续至一五九0年左右,因此习惯上我们常称战国时代为「战国百年史」。战国大名的人数到底有多少位,伴随我们对战国大名的认定条件之基准点不同,则有不同的数额。一般而言,大约有一百至三百位左右。
战国大名得以生存的要件各式各样,有的仰赖庄园制而生存,有的则凭藉幕府-守护制而屹立不摇。支配区域的领国规模也是决定能否被认定为战国大名的重要关键。然而,例如尼子氏与毛利氏是拥有十个分国以上广大领地的大名;相对地,浅井氏则仅领有三个郡,却依然能独立自主。因此,对于战国大名的定义至今仍莫衷一是,学界也有主张以「战国期守护」称呼的说法提出。
根据战国大名的出身背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一种是由原先的守护大名直接转型成战国大名。例如甲斐的武田氏、骏河的今川氏、丰后的大友氏、萨摩的岛津氏,皆属于此种案例。伊达氏则是从国人身份出身,被升任为守护,再转型为战国大名,应该也可以归纳在这个案例当中。
*另一种则是经由战争的手段瓦解原来守护大名的势力,使自己的身份升格为战国大名。例如出云的守护代尼子经久将守护大名的京极氏推翻,而成为战国大名;越后的守护代长尾为景将守护大名上杉氏推翻,而成为战国大名,皆属此案例。这种以家臣的身份却将主君推翻,甚至取而代之的做法,成为战国时代的一大历史特色,被称为是「下克上」。
*第三种则是由在地领主的国人结合邻近地区众国人的势力,发动「国人一揆」,起来抗争,而转型为战国大名。例如安艺的毛利氏、近江的浅井氏都是属于这种案例。
从战国大名产生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这是一个讲究个人实力的时代,而实力养成的来源则极其多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战国大名乍看之下好像是实施**君主制,但是其实却有浓厚的重臣共同经营的团队主义特质。战国时代的封建主从关系与江户时代不同。主从关系如同船与水的关系,主君是船,家臣是水,船若无水则无法前进。甚至,先有家臣才有主君的概念非常普遍。主君在处理政务时,也必须考虑到臣下是否欢心。一般而言,「加恩」便是讨臣下欢心最具体的做法。所谓「加恩」就是经由战争的手段,掠夺对方的土地,再分配给有功的将领。身为战国大名,如果无法买得臣下的欢心,就可能招致被「离反」的命运。「离反」就是指家臣放弃不成材的主君而离去。为了防止家臣的「离反」,主君只好不断地发动战争,以争取「加恩」的本钱。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