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玲珑阁 > 武举、科举

武举、科举(1/2)

目录
好书推荐: 争霸从死守城池开始 总有谋臣想害朕 南宋刑狱司 为凰不如为皇 莫少夫人超有钱 逢场作戏 种田丫头不悠闲 失忆后我成了法医大佬 兼职主神的图书管理员 天降仙泉好种田

玲珑阁武举、科举古代的武举考试考的是:举重、骑射、步射、马枪、才貌、言语等技术。

1、马枪是测试马上用枪技能的方法。具体为: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马枪”课试法还规定,“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版或四版为上,二版为次上,一版及不中为次。

2、步射为射草人,中者为上,虽中而不法者为次上,虽法而不中者为次。

3、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型挑选。以身高六尺以上,“躯干雄伟”者为次上,以下为次。

4、言语要求在课试提问中“应对详明,并有神采,堪统领者为上,无者为次”。

5、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

6、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推崇武举制度的武则天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年。科举里的状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还挂在中国人的嘴边。

1、童生

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2、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之称。

3、举人

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