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乌合之众也能逆势而上(1/2)
黄旗甫一现身,就引起了战场三方的骚动。
“汉军,头目你看,那是汉军打的黄旗。”
手中捏着的箭矢掉在地上,眼见的弓手指着前方土丘上的黄旗,仿佛受到了极大刺激,扭过身子,伸长脖子,急促地喊道:
“上面还有个‘李’字,定是那位飞将军之孙从天而降,来这里把我们赶尽杀绝了。”
还没等这位负责远程火力支援的头目发话,其余的弓手就忍不住犯起了畏汉病。
“什么,汉军杀来了?”
“哪还等什么,快跑啊,晚一点就没命在了,哐当。”
轻则惊呼一声,违反战前诅众的军规;重则扔掉弓失,转身就跑,当起了逃兵。
“刷,嗖。”
头目拔出佩刀,反捏着刀把,瞄准逃兵后心就是一掷。
“噗嗤,扑通。”
一截红色的刀尖从胸前冒出,要害遭到攻击的逃兵一头载倒,逃跑不能。
紫轩(总结):所以说,逃跑的时候,一定不能闷头跑,要四处观察,尤其要小心来自身后的督战队攻击。
这个习惯或许不能让你成功逃跑,但至少不会让你被一刀/一箭瞬杀,能在死前有时间大骂一通匈奴军中的残酷统治,高层不把底层小兵当人来看待的毒菜。
一个悄无声息死去的小卒子没人关注,但一个死之前慷慨激昂,英勇就义的“烈士”就有了让人记下名字的可能。
说不定,在某位大汉官员递交给皇帝的奏疏中,就会被提及,用作证明单于庭统治下的残暴,匈奴人们急待大汉天军解救的案例,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呢。
“蹬蹬,哗。”
盯着其余弓手的脸,头目侧着身子走到尸体身前,拔出插在背心的长刀,长刀被握在手中,血液从刀尖滴落。
“滴答滴答。”
此时的头目并不关心被自己一刀宰掉的小卒子日后的成就,他现在只关心如何应对突入的黄旗。
尊重属下们的意见撤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且不说将近一百人已经派了出去,走到半截匆忙撤退,会不会让黄旗看到机会下坡一冲。
就是真的害怕汉军到了不管不顾的程度,你也得要跑得过才能叫逃跑,跑不过的叫被追杀。
很可惜,转为步卒的匈奴士兵哪怕有着几十步的距离,他们不可能跑得过四条腿的马。
可如果是不退反进,试图全军压上的话,那必须要解决掉士卒们普遍的畏汉心理。
不然,头目是真的担心,己方几百号人会被一面黄旗冲垮。
对一群乌合之众来说,战斗力不是随着人数增加而递增的,反倒是人越多战斗力越弱,越容易起连锁反应,引起一系列的崩盘。
倘若不解决这个心理问题,那还不如直接心一横,直接把冲出去的袍泽卖掉,自个逃跑呢。
虽说这么干卑鄙了点,但它保住性命的可能性是真的高,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
某个靠着二千妇人当诱饵,逃出楚军包围的不愿透露姓名·高皇帝点了赞。
“……”
到底是不够心狠,卖友求荣的决心没下到位,头目硬着头皮选择了全军压上这条路,试图解决士卒们的畏汉心理。
不过,多次的战败和刚刚传出来的大王被汉使刺杀的消息,已经绝了吹嘘曾经荣光,表明汉朝不过是一时逞威风这条路,士卒们已经不信这种自我欺骗的鬼话了。
想解决畏汉问题,必须另选新的方向。
这个小问题自然难不住我们聪明机智的头目,脑门冒汗的他很快就找到了切入点——
既然汉军强大是不可辩驳的事实了,那我们索性不去推翻这点,直接证明眼前的“汉军”并不存在,土坡上的那队人马不过是虚张声势,这不就很好地解决问题了吗(自己鼓掌。
搞定出发点,头目摸了把汗津津,油亮亮的脑门,泛着油光的手指向土坡黄旗,对士兵们的发现表示质疑:
“黑一块,白一块,黄一块,就像一块在泥地里打过滚的袍子,你管这东西叫汉军打的黄旗?
“你知不知道汉人的数量是我们的几十倍,每一面汉军的旗帜都是由专门的绣女一针针地缝好,一面旗帜的织功甚至让最手巧的阏氏自叹弗如?!”
“我,我不知道……”
接连两段有理有据的质问,让那些没有亲眼确认,只是听人说,就跟着嚷嚷的弓手们犹豫起来,而一旦犹豫,就会在群体中产生异样声音。
“我感觉头目说的有道理,这面旗帜实在是太过简陋。”
“你怎么知道,这不是潜入的汉人为了便于隐藏没有携带旗帜,临时制作的呢?”
而反对一个异样声音的只会是一个更大的异样声音:
“便于隐藏?笑话,旗子又不是木头,你多叠几下往怀里一塞,谁能发现得了?”
“随便一面沾上黄泥的旗子都能让伟大的匈奴勇士不战而逃,你觉得这种说法很好听吗?”
异样的声音一旦出现,就会爆发争吵,而争吵一旦形成,那就说明离跑题/人身攻击不远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