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各施计谋 [一](1/2)
洛阳王世充终于跟瓦岗军结成了同盟,并公开反抗大隋王朝。洛阳军跟瓦岗军迅速的控制了河南全省,杀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接着,河北起义军窦建德以及江淮起义军杜伏威也各自控制了河南跟江淮地区,天下大势一时之间紧张无比。
太原城里,李世民,刘文静到外地征兵终于满载而归。
此时,李世民府邸汇集了当时的文武人才。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刘文静,程咬金,尉迟恭,徐茂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啊。其中以房,杜二人最有急智。
房玄龄把天下大势分析了额一番后道:“世民兄,我们不能再犹豫了,否则悔之晚也。”一身儒装打扮的房玄龄对正在思考的李世民道。另外,在李世民的左侧,坐着同样是儒雅非凡的书生人物,他就是杜如晦了,一双睿智的眼睛不时的闪着异样的光芒。此刻的他正看着李世民呢,一把楷扇在他的手中似张似合,现在的气温还不高,还不是用扇凉快的时候,那他的扇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李世民扫视了在座的各位,最后把目光停在了额杜如晦的身上道:“如晦兄,你的意见如何,是否同意房兄的看。”
杜如晦顺势合起扇子道:“李兄,时不我待,还是先下手为强吧,否则真的是晚了。”
李世民又问了在座的其他人的意见,他们都同意先发制人。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名君,那时因为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即知人善用,敢勇于纳谏。
见众人都同意,李世民果断的道:“好,我马上就去说服家父,然后向天下宣布讨伐无道暴隋。”
这时,刘文静却提醒似的道:“公子,我们在宣布举义旗之前,还得消除一个障碍啊。”
“什么障碍,先生请讲。”
“就是隋帝的心腹王威跟高君雄啊,如果不先除了他们,终究会成为我们的祸害的。”
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刘文静一语惊醒梦中人。
满脸大胡子的程咬金抢先道:“除掉他们的任务,就交给俺老程好了,俺动文的不行,但要说的动武,俺老程可不会输给你们的。”
众人都知道程咬金的厉害,于是商议了一个万全之策。最后决定由程咬金,尉迟恭两人率领人马去对付王威跟高君雄。但李渊会让程咬金,尉迟恭领兵吗?
末了,久未发话的徐茂公道:“既然我伐无道暴隋,我们何不写一篇讨伐隋帝的文章,传遍天下。文章内容包括我军的宗旨以及罗列朝廷的罪状,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徐茂公一身道士装扮,背上还插着一根拂尘,很有点仙风道骨的模样。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最后,写文章的重任就落在了写的一手好书的房玄龄的身上,房玄龄也不推委。当众挥毫,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讨伐隋帝的文章来。
当他写到隋炀帝的罪恶时,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隋帝之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众人读之不由高声叫好,纷纷称赞他文笔之犀利,批隋帝简直就是如木三分啊。
几日后,李渊的几个儿子跟女婿都回到了太原城。李渊就开始有了行动,他让长子建成,次子李世民,接替了军中的一些要职,并且频频调兵。他的一系列的行为自然是引起了有心人的怀疑。
王威的府邸,高君雄与王威正在商议着机密大事。
一身戎装的高君雄对王威道:“王兄,李渊频频调兵,显然是心有不轨啊。我们不能再犹豫了,得赶快把这里的一切密告给皇上,如有可能的话,我们得先杀了额李渊,否则,死的就是我们了。”
听了高君雄的话,王威也恨恨的道:“李渊那个老匹夫,仗着自己是太守,于是就想方设的为难我们。而现在他的所作所为,分明就是要造反嘛。高兄,你说得不错,我们是得先下手为强,为皇上除了他这个大祸害。”
“那王兄可有什么良策。”
约为思索的王威道:“我们何不效仿先贤,给他来个鸿门宴,我们只要如此这般就行了。”听完王威计策的高君雄忍不住高声大笑起来,而王威也附和着他的笑声,声音传得好远好远,但他们的阴谋能得逞吗?
三天后,李渊接到了王,高二人联袂送来的请柬。请柬的内容大致是希望李渊过府商议平叛之事。
接到请柬的李渊立马找来了他的几个儿子。大厅里,李渊端坐主位,他的左右两边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李元霸跟李元吉却没有落座,他们正在合看那份请柬。
李建成身为长子,自然是倍受李渊的器重。但李建成的聪明才智确实是不能跟李世民相提并论,而他与李渊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比较软弱。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李渊才喜欢他多一些。李世民虽然精明,但李渊并不是很喜欢。而李元霸跟李元吉呢,李渊则是喜欢李元霸多一些,因为在李渊的心中,李元霸虽然鲁莽却诚实,而李元吉则经常爱耍小聪明并且心胸狭窄,根本成不了大器。
由于对李世民的依赖性,所以李渊首先对李世民道:“世民,看了请柬后,你有什么想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