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后宫心机(2/2)
我当然不会忘记,在那个岁月,我们母女四个孤苦伶仃,被武家三个儿子赶出家门,无依无靠,受尽人眼。我还记得那年冬天,家里缺穿少食,虽没到揭不开窝的程度,但生活的反差给了我太大的刺激。在那些贫困的日子里,我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出人头地,渴望自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宫里来消息要召我入宫时,也许许多人认为这不算一个好消息,母亲也抱着我哭了一阵子,简直哭成了一个泪人,而我没有哭,我告诉母亲,去宫里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要哭呢?
我就像一个不懂人事的少年,怀着对未知的生活的期待,仿佛要去抓住一个机会,去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
当然,在宫中的那些年,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的职务一直都是一个才人,我的身影离皇帝的视线很远,太宗皇帝根本就没有宠幸过我,也许他对还有点怜悯之心,但我看得出那也是看在父亲的份上!我的生活就像宫中最偏的那个池塘,甚至没起过一点波澜。
但我知道,机会少不代表没有,生活的艰辛更是培养了我坚忍的性格,有时,我也抓住一切机会好好表现自己,想在太宗皇帝面前光鲜一下,可是,太宗皇帝有时只是微微笑一下,或是有时根本一点反应也没有。
记得有一次,外族有人进贡来一匹马,说是万中无一的千里骏马,可是那匹马异常暴躁,任何人想骑上去都是又踢又跳,宫里没有一个人能驯服它,太宗皇帝有几次想骑上去,都差点被摔倒。看到这种情况,我自告奋勇,对太宗皇帝说我有办法。太宗皇帝就问我有什么良策,我说:若要驯服此马,得用三样东西。太宗皇帝问:哪三种东西?我说:先用铁鞭抽,若不服,再用匕,最后再不服,此物便不可用。我本以为太宗皇帝听到我的答复肯定会赞同我的意见,可是没想到太宗皇帝听到我的话,非但没有赞同,反而皱起了眉头。后来,我才知道,太宗皇帝本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一生都爱马无比,特别是对于良马更是如同对待自己的朋友亲人一样,哪会如此对待自己的战马呢?
我知道自己的性格有点冲,太宗皇帝对我的性格不太喜欢,所以我没有得到宠幸,太宗皇帝喜欢的是那种温柔、贤淑的女子,如李治的母亲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一生对人亲切平等,她经常以一个女性的温柔劝谏太宗皇帝,太宗皇帝非常信任她,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皇帝大哭了一场,痛说自己失去了一位最好的知音。
就在我觉得自己的希望很渺茫,甚至快有点泄气时,对自己的才人位置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我又燃起了希望的的曙光,那就是李治。
说了我这么多,我只是想说我是一个不会认输的人,生活就像一把刀,雕刻了我这个要强的人,这个聪慧的人。
其实,每次来到皇后这里,我觉得皇后的寝宫有一种有点点压抑的气氛,这气氛来自哪里呢?第一次我来没弄清楚,第二次我就明白了,这就是:这里的下人们从来不怎么说话,她(他)们对皇后及有几次来到这里的皇后的近臣、亲信都是敬畏有加,亲近几无全无。
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一种好事情。在这个宫中,有着数量庞大的太监、宫女,他们地位低下,平时没有什么表议论的机会,他们之中不乏有许多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当然他们因为地位的低下或是生活的贫困,他们不会像一些大臣一样高谈阔论,不会像贵妃、嫔妃一样,在皇宫里春风得意,但他们的能量绝不能低估,他们是宫中重要人物身边最贴近的人,甚至是皇帝身边最贴近的人,虽说国法规定这些人不得参政,似乎永远处于下等位置,所以许多人都忽视他们的存在,或是根本无视他们的存在,羞辱、轻视成为平常之事。但我不会无视他们的存在,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宫女,也曾经是皇帝眼里看不到的一名宫女,我知道他(她)们所经历过的艰辛,我理解他们心中的渴望,更知道她们的需求,那就是渴望平等、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
我就是一名来自普通宫女的昭仪,我会给皇后身边的一些宫女一些恩惠,我知道这些恩惠也许金钱不算多,也许在一些王公贵族的眼里根本就是不值一提,可是它代表的是对一个人的尊重,对一个人的认可。我只要从那些宫女眼里的那一丝的感激我就能看出来。
我认识很多的宫女、太监,皇帝身边的,皇后身边的,一些贵妃身边的,甚至许多大臣身边的,我当然也知道哪些人是可以信任的,哪些人是能干的,甚至是哪些人说不一定哪一天可以帮到你的,不要忽视弱者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