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剑桥学派试图做过(2/2)
但是基础不是以某个可预知的形式出现的,它不可能按照一个特定的结构被一一地列举而不失去它的原型。
对基础进行分解可能会现,被分解的基础还是有其存在的基础的。被分解的基础之间的关系是网状的,非单一的,人类的智慧很难现这些被自己分解的基础之间的完全的关系。如果试图去彻底地一一列举,最后可能迷失在自己建立的迷宫中。
过去,对于这种未知的可能出人类能理解的复杂程度的结构、变化、联系、系统等的认识和解释可能是某种妥协、先验或者两者兼有的假设、再进行某种检验的结果。
例如:尼采的“内世界”的概念。
【引用】尼采说心是世界的一部分,心从且仅从内部看和反映世界。心在看世界的时侯,同时也在看自己。心在看自己的时候,现它自己在看世界,心看到它自己在看它自己在看整个世界,如此不已。心在反映世界的时候,也反映它自己,它反映它自己的反映。它不断反映自己的反映。产生一系列的连续的一环套一环的自我反映。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反馈的圈。心部分指向世界,部分指向自我意识的自我展示。这种自我反映套自我反映的系列被尼采称为“内世界”(theinneror1d)。
再例如:维特根斯坦地“命题链”的概念。
【引用】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命题链”,在《论确定性》中,“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我们的疑问都依靠一个事实:有些命题是不能被怀疑的,这可以说是我们在其上兜圈子的一个链。
【引用】斯托尔说“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中的主题是:真正牢固不移的东西并不服从正当性论证、证明、提出论据或疑问,它既不真也不假。
仔细看看这些概念后会现,它们都是有其来源的,例如对世界的认识,对真实的认识,古印度也有这么个解释。
我们的世界是被一只乌龟(或大象)驮在背上的,这只乌龟是一只更大的乌龟驮着的,如此往复以致于无穷。【这个思想太通用了,不能叫引用了】
这些概念怎么好像都具有某种类似的特性呢?它是由何而来的呢?是什么影响他们的思维作出这些解释的呢?
试图不能说是无用功,但是在试图中了解可能的种种极化,中立地看待,可能少损伤一点自己或者其他什么的可持续展的基础吧?
本文引文太多,联系和推导出自己的思想原创的太少。
2oo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