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幕(2/2)
(字幕:1982年3月初)
正午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炙热的空气弥漫在横贯沙漠的6号公路上。
伊拉克预备役第9步兵师主力部队和伊拉克国防军第13装甲师后卫车队沿着道路前行。
公路旁的茫茫黄色沙丘开始逐渐减少,出现了稀稀落落的荒草和淡棕绿色的大地。
欧德-易卜拉欣从一辆停下的吉普车里走出来,说:“这就是苏桑吉尔德沼泽吧!”
随后,欧德-易卜拉欣走到路边,弯腰用手试了试地面的土质,皱起眉头说:“怎么回事?怎么会这么软!”
这时,天上传来一阵喷气式飞机特有的破空之声。
(镜头拉远)一架灰色、涂着伊拉克军徽的米格-21r侦察机从欧德-易卜拉欣天顶上的天空掠过。
地面上,伊拉克预备役第9步兵师的军车和伊拉克国防军第13装甲师的苏制23式122mm重型自行加榴炮车隆隆开过。
欧德-易卜拉欣心里想:希望南方军区的那些老家伙能够把握对整个战场的态势,不要犯下过多的错误,同时让伊拉克军的伤亡也尽可能减少。
3、伊朗南部,霍拉姆沙赫尔城外。
(字幕:1982年3月20日)
拂晓,伊朗军队向伊拉克军阵地发起了大规模炮击。
(镜头拉远)只见伊朗军的阵地上不断亮起爆zha的闪光,伊朗南部的一些油田正在熊熊燃烧,桔红色的火球伴随着浓厚的黑烟,形成了蘑菇状的巨大黑色天幕,直上云霄,几乎遮蔽了整个霍拉姆沙赫尔的天空。
炮击结束,伊朗军队以人海战术向伊拉克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伊拉克军队凭借坦克、重炮,以及装满汽油的壕沟猛烈阻击伊朗军队;而伊朗军队则凭借捍不畏死的精神,以人数弥补武器装备和军队质量上的差距。
(镜头拉远)一时间,北起席林堡,南至霍拉姆沙赫尔,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zha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
欧德-易卜拉欣举起望远镜,观看远处的战场态势。
一个挂着大校衔的伊拉克军官(字幕:伊拉克预备役第9步兵师师长巴赫尔),带着几个参谋走了过来。
欧德-易卜拉欣放下望远镜,向巴赫尔敬了个礼。
巴赫尔轻轻拍了拍欧德-易卜拉欣的肩膀,笑着说:“呵呵,不必了!那边情况怎么样?”
欧德-易卜拉欣将望远镜递给巴赫尔,说:“从我军炮轰伊朗人阵地的状况看,他们的火力并不强,基本上我们打十发炮弹才能回击一发!伊朗人的重武器不多,弹药也不够充足。我们有两个整编的装甲师却呆在防线后面静坐,是不是太浪费了?”
巴赫尔点了点头,说:“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霍拉姆沙赫尔之战事关重大,我们必须守住这里,不能有一点差池!否则国内的民心和国际舆论都将对我们不利,美国和苏联也有可能放弃对我们的支持!”
欧德-易卜拉欣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说:“难道出动装甲师抄袭敌人后路,歼灭敌人主力不是比守城更重要的吗?”
巴赫尔笑了笑,说:“欧德,我们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争夺土地吗?如果土地失去了,这场战争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他几个参谋脸上都露出一副深以为然的表情。
欧德-易卜拉欣心里想:目前的伊拉克军队,虽然装备了大量坦克装甲车,但依然是一支近代化的未能摆脱落后军事思想的军队。歼灭敌有生力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些被奉为至高的军事思想竟然没有被伊拉克军队所接受。不要说海湾战争的全信息化高科技作战方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的闪电战既大集群装甲突击战术和苏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就已经成熟,这些装甲作战方式的核心就是“突破——包抄——歼灭”,利用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性分割歼灭敌有生力量。在中东这种机械化部队作战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伊拉克军队讲究占地盘、打防守的这种游牧民族固有的游击习气,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巴赫尔笑着说:“既然上级已经决定了作战目的,我们执行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嘛!”
4、伊朗南部,苏桑吉尔德沼泽外围。
(字幕:1982年3月22日)
黑暗笼罩着整个苏桑吉尔德沼泽。
两辆涂着伊拉克军徽的华夏产63式装甲车,正在高速行驶着。
1号车顶,一个挂着下士衔的伊拉克军人(字幕:伊拉克国防军第13装甲师第35机械化步兵旅军官赛义德),正认真的用红外夜视镜观察着远处的动态。
过了一会,赛义德摘下了头上的革质坦克帽,冲车内大喊一声:“维亚,开快点,我还等着上战场杀敌呢!”
就在这时,远处的黑暗中传来车辆隆隆行驶的声音。
赛义德赶紧把眼睛贴在红外夜视镜上,很快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两辆涂着伊拉克军徽的华夏产63式装甲车,加快速度,朝远处的黑暗行驶而去。
忽然,远处的黑暗中闪现两道火光。
下一秒,伴随着两声“轰”的巨响,这两辆涂着伊拉克军徽的华夏产63式装甲车,变成了两个燃烧的火炬。
远处黑暗中,几辆涂着伊朗军徽的酋长式坦克缓缓现出了身形。
(镜头拉远)几里之外,同样涂着伊朗军徽的三百余辆酋长式坦克、美制m60巴顿式坦克和数百辆装甲车一起组成了蔓延十余公里的雄壮强大的钢铁巨阵。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沙漠中扬起了漫天的尘沙,青色的烟气和黄灰色的尘土汇成一片巨大的沙幕,遮天蔽月,汇合着地面上的震天动地的隆隆声,宛如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