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主公开恩 > 第一百零五章 袁绍和解

第一百零五章 袁绍和解(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有一卷鬼神图录 仙道名额 阎女不能惹 圣女请安分 开局签到黑无常 从逍遥派开始签到 死神他今天又作死了 青油纸伞 学霸修仙日常 黑化影后无下限

这番解释本就是苏琼放低姿态,要和袁绍和好,此时的袁绍还没有完全在冀州站稳脚跟,他当然也不愿多一个苏琼这样的劲敌,苏琼肯放低姿态给他写信,他也就没必要不就着梯子下来。

袁绍当即回信,信中将一切罪过都推到了高览身上,袁绍说高览进攻苏琼本就不是他指挥,而是高览骄傲自大,一意孤心之举,所以高览该死,让苏琼不要往心里去。

高览毕竟是河间四将之一,又拥有了魔将能力,是袁绍的心腹大将,怎么会不听袁绍号令行事?

袁绍此番将所有过错都推给高览,首先将自己摘干净,而后也给了双方一个台阶,既然高览是咎由自取,那么就怪不得任何一方。

这样一来,并州和冀州算是冰释前嫌。

黑山军被苏琼剿灭,那袁绍正好腾出手来收拾北方的公孙瓒,公孙瓒的根据地是幽州,与冀州相比确实差了很多,实力自然不如袁绍,又素来不服袁绍,袁绍和他打一仗是必然的事情。

袁绍既然矛头指向北边,那么苏琼便也放心,除了扼守和冀州交通的关隘以外,不需要再消耗多余的军费在东边。

苏琼现在的首要目标是统一并州,并州北部五个郡县都被南匈奴把持,苏琼下一步就是要从他们手中夺回这五个郡县,实现并州的完全统一。

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定襄郡,五郡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苏琼的目标不只是解救这五个郡城,还要彻底将南匈奴打服!

只要对方一天不投降,苏琼就一直往北打,直到将他们再打入大漠之中。

苏琼从太原郡发兵,先攻雁门。

南匈奴实力并不强劲,虽然他们在五郡都有人看守,但遇上苏琼这样拥有精兵强将的人,必然丢盔弃甲。

苏琼兵锋所到之处,县城皆降,苏琼兵不血刃便打到了雁门关下。

《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天下九塞,句注其一。可见句注早以险要著名。古句注就是雁门.雁门关位于此。“雁门”名称的由来,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大约在汉武帝初年已置关,以防匈奴。

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重新建关,就称雁门关。其时是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另说雁门关由其西侧的西陉上同名关迁此)。历经各代迄乎明初,这关已倾颓殆尽。明洪武七年(1374)在旧址上重建关城,并筑“内长城”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以防北西蒙古势力侵扰。经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以后大概再未有修建。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石座砖身,形势雄固。有关门三座,即东门、西门和西门外的一座南北向小北门。北门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其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防备十分严密。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

早在战国后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经相当强大,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十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

苏琼此番便是要强攻雁门,他不只是要用雁门关守住并州北门,他还要打过雁门关去,将匈奴尽数驱逐!

目录
新书推荐: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