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这就是爱情(1/2)
一天,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如果我只有一碗粥,我会把一半给我的母亲,另一半给你。”小女孩喜欢上了小男孩。那一年他12岁,她10岁。
过了十年,他们的村子被洪水淹没了,他不停地救人,有老人、有小孩、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惟独没有亲自去救她。当她被别人救出后,有人问他:“既然你喜欢她,为什么不去救她?”他轻轻地说:“正因为我喜欢她,我才先去救别人。她死了,我也不会独活。”于是他们在那一年结了婚。那一年他22岁,她20岁。
后来,闹饥荒,他们同样穷得揭不,最后只剩下一点点面了,做了一碗面汤。他舍不得吃,让她吃;她舍不得吃,让他吃!三天后,那碗面发霉了。当时他42岁,她40岁。
因为祖父曾是地主,他受到了批斗。在那段年月里,组批斗、挂牌*,夫妻二人在苦难的岁月里接受了相同的命运!那一年,他52岁,她50岁。
许多年过去了,他和她为了锻炼身体一起练习气功。这时他们调到了城里。每一天早上乘公共汽车去市中心的公园。一次,当一个年轻人给他们让座时,他们都不愿意坐下而让对方站着。于是两人靠在一起,手里抓着扶手,脸上都带着满足的微笑,车上的人竟不由自主地全部站了起来。那一年他72岁,她70岁。
她说:“10年后如果我们都已死了,我一定变成他,他一定变成我,然后再来喝我送给他的半碗粥!”
70年的风尘岁月,这就是爱情
短篇抒情散文——丝路,做那缕浮萍
很早之前,喜欢“天涯”这个词汇,带着一种坚定的茫然。什么是天涯?从不知道。一直守着家乡,在这片自我的天地里,优游往来,习惯的事自己的悲喜,从未想过漂泊是什么。
家乡算是丝路的,记得小时候,总是会去那个群雕那里玩耍,却从来没有什么感慨,反倒是离开小时候,离开那里,才了解什么才是丝路。
比起长城的雄浑壮观,我更加赞赏的是丝路的精神。如果说长城代表的是一种防御,那么丝路就积极很多,它是我们民族走出去的见证。
很久之前看过一篇帖子,说的是中国历代疆域的对比,昨天看到十大皇帝,也看到回帖说半数是外族。其实,什么才是外族?在我们的国家,说起外族,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什么才是内族?难道汉人才是唯一的正统?这算什么?
没有清朝,或者我们如今出山海关都需要苦苦等待签证。我说起这个朝代实在是因为它比较近,而且,也算是尚有争议的朝代。
回顾历史,其实,惯例总是隔代修史的。可是,如今说是要修清史,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的,因为有些是估计还是没有达到冷静旁观的角度,而历史,需要的恰恰就是冷静下来的冷眼旁观。很多时候,都觉得,带着个人感情,是无法真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而绝对的冷静却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只是读史的人,而不是研究历史的人。
曾经沿着丝路走过三四个省份,种种不同,算是一种别样感受,每当这个时候,总是异常感恩,我们的国家已经足够我们去好好品味。
旅行,如今是个很热的词汇,却也带着一样的浮躁,每个地方,稍有名气,总是会人群蜂拥而至,不管是在哪个匪夷所思的时间。挤在一群状若疯狂的人群中,我不知道,古迹该怎么去体会,也不知道美景该怎么去感受……站在人群中,我只是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厌倦。
去年夏天,青藏铁路建成,开心之余,心底却是一种深深的恐惧,我们能保护那块净土多久?一己之力做不到,我就呼吁大家,要去就赶早,不然估计只能空余嗟叹了。有时候,很喜欢翻看地图,地理是一个神奇的事情,可以用空间留下时间。隔着千年,百年,我们可以在同样的地点,想念某个人。这种感觉很好。
前些日子,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到达终点,我却兴味索然,有些事,一旦参合到媒体,还是以一种强势的形式深入我们的生活,本性使然,我总会先想到做秀的成分。大概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我知道,可是,不管现在遇到什么事情,一旦牵涉到做秀的成分,我就会打从心眼里的厌恶起来。没办法的事情。在这点见解上,和我们对中国道德和传统文化深有感触的营销学老师不谋而合。在他对超女现象冷静评析时,心里是一种很爽的感觉。
老师有一句话,让人惊惧,“一个民族的年轻人都不再相信积累,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么”?
是啊,什么时候,追风成为一种时尚,而有什么时候,连时尚都变成一种追风?穿衣打扮不是为自己喜欢,而是为现在流行。到底是我们在穿衣服还是衣服在穿我们?我们变成很多事情的奴隶。
很多人叫嚣着要自由,但是他们理解里的自由还是一种别人眼中的自由,不追求心灵真正的自由。想想看吧,有多少人,在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假期里,马不停蹄的四处奔波,只是因为在家里休息很逊。呵呵,难道,跟着一群人到处看人海,车海,把自己搞得更加疲惫不堪就是所谓的自由?我不能苟同。
大概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在很多时候还是有优势的,比如假期,或者他们只是实在没有空,又实在想去看看。可是,他们不是讲求效率的么?何苦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知道人长大有很多事情是不得不妥协的,或者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人大言不惭地喊着不要长大。那很矫情。不要说自己不想长大,这是一种必然,既然没的改变,就不要试图挣扎,怎样好好的适应才是当务之急。
宿舍的姐妹说我最适合拿着本本,天南海北,天涯行吟……呵呵,还总说我不现实,其实,我总是知道这有多不切实际。
我不是三毛,做不来那种潇洒,所以,我乖乖的上大学,乖乖的读那些今后根本不会用到的知识。总体说来,除了不太听话之外,我还是个乖孩子。只是,人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总是在很多情形下,不可调和。大概,人生不如意,也是因为这样。
大概,行走天下,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抛下一切,去做那个不懈的追梦人。梦想仍旧是梦想,我们变的现实,成为长大的前提。
有个姐姐,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独自一去了北京,从此很少见到,却知道她过得还好,至少比在这里时那种压抑好太多。钦佩的是她的勇气,体恤的是她的处境,最羡慕的还是她的经历……那种人生真是的历练,需要付出代价,却是无可替代。北京,上海,深圳,是我心中避犹不及的地方。很多时候,人总是执念的,这几个地方,除了有古迹有现代化,去过就行了,从此,避犹不及。
承认自己很入世,奢望的不过是一个适合停驻的城市,天涯飘泊却心有所系。
很多人在鄙视浮萍的那种不确定,可是,真正接触社会,能够做一缕浮萍,才算是最好。中学时候,希望自己将来做一枚蒲公英,随风而行,随遇而安,看遍天下胜景,却最终难逃掉粉身碎骨的不顾一切。蒲公英终要停留的,而且停留就是一辈子。
还是做那缕浮萍,闪闪躲躲,做的始终是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