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宿命契缘(1/2)
五伦书阁,正厅内。
慧空大师依然盘坐于正对厅门的主席位之上,双眼慧目慈光注视眼前二位少年,状若沉思,眉头紧蹙又似是隐有深意,久久不语。
“不知大师唤我等进来,有何训示?”
轩云卓神情坦然负手而立,尽管他傲态轩昂溢于眉宇之间,言语间仍是躬身行了一礼,面对这位禅武之道均已臻至境的世外高僧,他心生敬畏,自是不敢存有丝毫怠慢。
月晓风入厅之初便已行礼,然后神情恭敬地静立一旁,因今晨际遇与方才心神交感的玄异,他始终不敢再次直视,慧空大师那有若实质足以洞悉任何心灵的透彻目光。
他甚至可以觉出自己的可笑,他不明白或是也不想明白,自己如此举动,究竟是惧怕慧空大师再次洞悉他的内心,还是根本在逃避自我的矛盾呢……
慧空大师静观二人,思忖,面前二位少年一动一静,性情各异,个中天赋资质均属上上乘之选,而且默观其命性相格,也暗合今日天干地支大六壬课年、月、日、时四相运格中“云动风霁”的“龙跃云津,凤鸣朝阳”之兆──
难道他们便是怀雪师兄所说,是有关“大藏禅院”的“宿命契缘”……难道他们二人的命运,真的势必将关乎天下苍生此后数百年的归宿么?
空自一叹,慧空大师说道:
“你们既然被牵连进来,可见必是与我有缘。贫僧也有一个问题问你们,想到什么便答什么,无须拘谨。”
慧空大师言语稍顿,缓缓道出问题,
“人,究竟是否应该屈服于宿命呢?”
轩云卓轻轻一笑,不假思索地答道:
“何谓宿命?早已注定的一切么?”
“我不相信它的存在,是因为我无比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为此从容选择,从未有过犹豫踌躇之心,并以天赋和实力去证明自己是如何得与众不同,去证明自己努力的价值所在……生命的一切都操控在自我手中,何来早已注定之说?”
“如果真有所谓的宿命,也正如大师方才所说,唯一注定的是,你我必然会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生死既是宿命,也是现实。那么,一个人敢于面对现实,是否也应算是一种屈服呢?”
慧空大师默然点头,不置可否,关注的目光转向旁侧,望定在聆听中静思的月晓风,眼中充满期待的神色。
月晓风听罢轩云卓一番话,在静思中禁不住回首幼年往事……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与轩云卓相比,他的经历更显曲折坎坷,而那种完全由不得自己支配与选择的人生,是否就是宿命的安排呢……
月晓风略整思绪,面朝慧空大师微微欠身行了一礼,说道:
“晓风以为,‘宿命’究竟是否存在,这一点并不重要。又或者可以说,宿命只是一种心境而已,一种对漫长未知的恐惧,一份宛叹世事无常的凄凉……”
“人如果屈服于宿命,其实那只是一种逃避。而面对宿命,人们心里更多的则是怨憎与无奈……”
“我也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说法。尽一切努力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付出,不论结果如何,人生也会因为自我的把握而体现出生命应有的意义,哪怕这一切都早已注定……”
如此一番话脱口而出,月晓风又是暗自一叹,说来何其容易,而当他回思身世,昔日的自己置身于命运交错的洪流之中,四处颠沛流离,那种无所依靠又无能为力的心悸至今仍记忆犹新……
如果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那么以后的路又该怎样走下去呢?
月晓风甚至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都无法确定,更不用说谈什么自我,生命和人生了……
每当月晓风处于这种矛盾茫然的心绪纷扰之时,唯一可以让他摆脱迷乱而警醒自己的,便是──母亲!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一声清音禅唱,慧空大师自莲台座垫上长身而起,走下席台缓步前行,道,
“你们可曾知道──”
“人性有三,一曰求,二曰变,三曰悔……”
“人,缘何以求?皆因心识业力使然,思感本能,爱欲贪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有求未必有应,得失往往反复于转瞬之间,于是,自然而然心怨神惑,顺时应势穷通则变;却随着岁月推移,心境变迁无常,始知有求必有失,有舍方有得的轮回至理;故而,彻悟前尘,顿生悔意,抛开以往心念中执着的是非曲直与因果对错,终可真正学会如何放下了……”
慧空大师缓步踱前,至会神聆听的月晓风与轩云卓二人身前不远处,隔得如此近的距离,他们二人面相中气运神格流转的任何细微变化,立时一一尽收于己身不动禅心之中,然后说道:
“贫僧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有几句话想赠与你们二人罢了……”
言语间,慧空大师步履稳重穿过二人身侧,径直行至厅门前,仰首抬头,深邃的目光掠过书阁外参天的林木,直视午后晴朗蔚蓝的天际虚空,语气出奇凝重又极赋深意地说道:
“这纷乱尘世间,或许有天命所归一成不变的前途际遇,却未必足以左右你我始终如一的自由心性──”
“不论你们如今是心有所求浑然无觉,仰或是身不由己不知所从……最终仍然避不过那随之而来的──早已注定的宿命尘劫!所以,惟有在因缘际会的徊转往复中,如何把握与坚持自我真性,才是最为关键的……”
“生命,固然是解脱彻悟的本来所在,却同样也是心性牵挂的最大障碍所在……得也是你,失也是你!”
“铛……铛……”
正当月晓风与轩云卓二人闻言均是心神一凛,尚未来得及细思揣摩之际,学院的午课钟声悠然响起。
“你们去吧!”
慧空大师立于原地,飘远的目光已缓缓收回,然后微微闭合双眼,静心若定,不再言语。唯见两手合持念珠置于身前,指端回转拨动的动作之间,每一停一顿,都可以让人生出一种分外气定神闲的祥和感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