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中国10大名相 > 第一节 房玄龄的一生

第一节 房玄龄的一生(1/2)

目录
好书推荐: 都市灭残者 罗宣 智能机器人 职场“美人心”--女性职场指南 魔邪 知识的面貌 政治下 征程 我是穿女装的男生 真实感人的46个情爱往事

房玄龄,(578年~*9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

房玄龄,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八年(579年),卒于太宗贞观二十二年(*8年),名乔,原为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人,曾祖和祖父曾历任北魏、北齐官职,父亲房彦谦,是魏、齐间的山东著名学者,所交往的知交王邵、李纲、柳或等,“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隋代著名文学家薛道衡,也十分敬重房彦廉的为人,经常与他“辞翰往来”,每当薛出差外地,都要途经彦谦处“留连数日,屑泪而别”。房彦谦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虽曾连任北齐和隋朝的中级地方官吏,但对魏、齐、周、隋之间的长期政治动乱,十分厌倦,所以在隋文帝代周以后,曾想“优游乡曲”,再也不出仕做官。被迫接受隋王朝的任命后,也决不阿谀权贵,对看不顺眼的事大胆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曾经尖锐地向当时权重一时的宰相高颖和负责宫廷建筑的张衡提出:对吏治要严于管理,对“穷极侈丽”的建筑,要立刻停止,间接地也对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浪费民力提出谏劝。在他出仕几任地方官时,对老百姓厚加慰抚,施行善政,以致被当地人民“号为慈父”。房彦谦对隋炀帝的必将覆亡,早有预感,曾对他的朋友说:“主上(指炀帝)性多忌刻,不听意见,唯行苛酷之政。别看现在天下尚安,必有危乱。”

房玄龄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颇传其父遗风。他自小爱好文学,*博览,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善诗能文,精通儒家经书,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位全才。房玄龄无论在政治思想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都是封建时代的楷模。他政治上酷肖其父,也十分敏感。隋炀帝大业年间,隋王朝还正在兴旺时期,表面上“天下宁晏”,大家都以为“国祚方永”(国运长久),而青年的房玄龄却早看出不可克服的弊端和国家覆亡的征兆。一天,他对父亲说:隋朝本无功德,只不过欺骗百姓,现在又在皇位方面互相倾夺(指隋炀帝与其兄杨勇、弟杨谅之间争夺皇位之争),贵族们“竞相淫侈”。这样的王朝终归要矛盾百出,“内相诛夷”,其灭亡是跷足可待的。房彦谦见小小年纪的儿子竟然有这样一番超人的见识,不禁大为惊奇。房玄龄对于长辈恪守孝道,他的父亲长期卧病不起,他“绵历十旬”(绵延一百天),尽心服侍药膳,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他对继母也颇能尽孝,史称对继母“恭谨过人”,继母病了,请医生过门,“必迎拜垂泣”。继母病死,伤心到不思饮食、骨瘦如柴的程度。房玄龄的品德和文才受到了当时人的十分赞赏,主管人事的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人评价他说:“我看人多了,从来未见到这样的年轻人,将来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军。这时正任为隋隰城(今山西汾阳)尉的房玄龄,终于看准了时机,毅然脱离了隋王朝,“杖策谒于军门”。当时李世民“徇兵渭北”,主要指泾阳(今陕西泾阳)、云阳(今陕西三原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一带,这一地区离隰城距离约有七、八百里之遥,房玄龄徒步追谒李世民,也是相当辛苦的。这当然也由于唐军大得民心的缘故。《旧唐书·太宗纪》称,李世民到渭,北的沿途,“三辅(指长安附近)吏民及诸豪猾诣(到)军门自效者,日以数千,扶老携幼,满于麾下”。房玄龄正是在这样形势下投奔李世民的。正好此时,著名文学家温彦博亦在李世民部下,他早闻房玄龄才名,便把他大力推荐给李世民。

李世民对房玄龄一见如故,立刻予以重用,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台记室参军(主管军事机要文书的起草和参谋),引为谋主。从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左右手,跟随三十多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后,终成为唐太宗贞观一朝的贤相,闻名于后世。

秦府十余年

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参谋后,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他比别的文臣武将更有政治眼光,看得远,想得全面。比如,李世民在扫平诸割据势力的战争中,每打胜一处,众人都争着抢掠府库里的珍珠宝玩,而房玄龄唯独考虑怎样收揽人才。与房玄龄齐名的杜如晦,就是因为房玄龄的尽力保护,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后终成为股肱之臣的。《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原来杜如晦为李世民的兵曹参军(训练士兵的军事参谋),后来要被调出,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英俊被调出的越来越多,别人都不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明识大体,是个安天下的大人才。主人若还想着经营四方,取得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听后十分震动,感激地对房玄龄说:“你不说,我几乎失去了这个人才”,立即把杜如晦引到身边作为心腹人员。房玄龄有意结交许多有才能的谋臣猛将,“潜相申结,各致死力”,为李世民收罗了一批文武之材,结成了一派很大的势力。在跟随李世民削平群雄的战争中,他还注意搜集各地民情、亡隋的图籍文书,《旧唐书·太宗纪》曰:李世民攻下王世充段达等盘踞的洛阳,房玄龄当即想到要把隋王朝留下的图籍保存起来,以备将来治国之用。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代隋称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房玄龄升任为秦王府记室,被封为临淄侯。他的工作更忙了,秦王府的事无巨细,他都要管,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文书,最后都要他圈定,不少文书要他亲自起草。他井井有条,才气横溢,史称他:“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瞻,初无稿草”。就是说,有不少军事文书和上奏给唐高祖李渊的表章,是在马上即兴完成的,不用草稿而文采优美,且顺理成章。他如此才思敏捷,是十几年的戎马生涯练就的。

唐王朝建立以后,最高统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起来,主要表现为皇位之争。唐高祖的大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因为战功显赫,也给予特殊礼遇,加号“天策上将”,位在一切王公之上。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自署官吏,实际上已形成一个独立王国。双方势力的同时增大,必然会由此引起政治上的斗争。李建成对李世民的“勋德尤盛”,产生了极大疑虑;而李世民不断树立私党,也加速了这种斗争的激化。事情终于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一天,李世民从太子建成处宴饮而归,发现食物中毒,“心中暴痛,吐血数升”。这引起了秦王府的极大惊慌,大家感到直接冲突是不可避免了,李世民积极召集谋士们准备对策。

房玄龄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了主要谋士的角色。他早就胸有成竹,在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王世充时,曾和李世民一起,“微服”拜访过一个叫王远知的道士。王道士告诉李世民:“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至少从此时起,房玄龄就已萌发了辅佐李世民做天下主的想法。当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激化后。房玄龄立刻找到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商量说:“现在嫌隙已成,危机即发,大乱一起,必将危及整个国家的统治。”他建议“遵周公之事,外宁华夏,内安亲社”,意即效法周公锄掉管、蔡那样,除掉李建成和他的同党李元吉(李渊四子)的势力,这样才可以外安华夏,内保唐王室的统治。长孙无忌把这个意见转告给李世民,李世民召见了房玄龄,和他进一步谋划进行宫廷政变的事宜。后来,杜如晦、高士廉,以及大将侯君集、尉迟敬德也都参加了密谋,形成为秦王府策划政变的核心。太子李建成知道了秦王府的密谋,对房玄龄、杜如晦二人特别忌恨,于是在唐高祖面前说了房、杜二人许多坏话,唐高祖偏听偏信,把房玄龄和杜如晦驱斥出秦王府。形势越来越紧张,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日夜劝说李世民先行下手,他们对李世民说:“事情已经十分紧迫了。为了保住江山,应决心大义灭亲。如果再当机不断,便会坐受屠戮。”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在政变前夕,命令尉迟敬德将房玄龄、杜如晦化装成道土秘密召回秦王府,经过细致谋划,定在公元626年的6月4日起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武装政变中,李建成、李元吉同时被杀。不久,唐高祖李渊自动退位,让位给李世民,改元贞观。这就是唐太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全职法师:召唤魅魔,锁情穆宁雪 人在箱庭,从落地成神开始 超级财阀,从差点失业开始 重生后再也不当破碎的他 文明试炼:从华夏永昌开始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霍格沃茨:别叫我制杖师 我真的是正经法师啊 诸天模拟:从莽荒纪开始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