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亚洲(1)(1/2)
白鹳
白鹳亦称“老鹳”,属鹳形目,鹳科。白鹳易驯化,是我国著名的笼养鸟,也是我国一级保护珍禽。
从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白鹳主要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和东北部,以及新疆西南地区;迁徙从东北中部、河北、长江中下游以至福建、广东及台湾广大地区越冬。当然,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可以见到种鸟的足迹。
白鹳的体态洁白美丽,白鹳全体几乎为纯白色。肩羽、翼上的覆羽、初级覆羽及飞羽等均呈光辉黑色,眼乳白色,外轮黑色,嘴呈黑色,下嘴腹面红色。眼周及颊部裸区红色,腿及脚桔红色。
和其他的鸟类不同,白鹳被人们赋予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也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它们的喜爱。在欧洲,人们把一种鸟称为送子鸟。相传,送子鸟落到谁家屋顶造巢,谁家就会喜得贵子,幸福美满。因此,在欧洲乡村,你经常能看到住家的屋顶烟囱上搭着一个平台,那是专为送子鸟准备的。这种神奇的送子鸟就是白鹳,这在欧洲也可以说一种奇观了。但作为,一种爱鸟的习俗,白鹳却因此受益非浅。时至今日,欧洲广大地区的居民仍把白鹳作为吉祥之鸟加以保护。
在性情上,白鹳性温驯而又警觉。当它们步行时举步缓慢,休息时常以一足站立,飞行较慢,且时作翱翔。成年的鹳从不鸣叫,但有时上下嘴打动发出“哒哒”的响声,繁育期间成对活动,越冬时常集群生活,移飞前幼鸟随大群游荡,白鹳通常在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白鹳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益鸟,因为它们经常以一些害虫为食,据记载,1849年6月初,苏联基辅芝吉林省发生了蝗灾。这时,大群的白鹳聚集到蝗虫密集的农田附近,它们像一队队围歼顽敌的白衣士兵,每天歼灭大量的蝗虫。到了7月初,蝗灾便被控制住了。
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的扩展及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白鹳的数量大力减少。这种曾给人类带来幸福吉祥的鸟,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所以,对白鹳保护的关键是要给它们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保证它们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白肩雕
白肩雕,又名御鵰,白肩雕分布于新疆,在甘肃、青海、陕西及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等地越冬,它栖息于山地,可达海拔1,400米的高处,也见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白肩雕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
从外在的形体上看,白肩雕的体型比金鵰小,全身黑褐色,背部具有光泽,肩有白羽。头、颈为褐色,缀以黑斑。尾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当然,白肩雕最美丽的时候是当它们飞翔时,在天空中,它们会缓慢地鼓动着翅膀,在空中滑翔。
白肩雕在捕获食物的时候有一个怪脾气,就是喜欢小动物们自投罗网,所以它喜欢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窥视猎物的到来,当黄鼠、跳鼠等出现时,突然飞起捕捉;也吃一些鸟类和动物尸体。
白肩雕不仅仅分布在我国,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等一些国家,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踪影,而且,也是同样非常珍贵的,二十世纪60年代曾一度濒临灭绝,目前仅有不到220只白肩雕栖息在伊比利亚半岛,主要集中在安大路西亚的科托多尼亚纳国家公园内。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白肩雕的数量一直锐减呢?当然,主要是人类过冬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到白肩雕身上就更为特殊了。对于白肩雕而言,最大的危险就是触电。白肩雕在飞行途中经常会遇到高压电线,稍不注意一头撞上就会没命。约60%出生不到1年的小白肩雕就是死于触电。看来,人类的文明在满足自己的**的时候,也总是有意无意、直接或者间接的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
为此,人类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西班牙最高科学研究中心的生物学家们发明了电子“牧羊犬”,用来“教会”幼鹰避免触电。科学家在鹰巢附近的电线杆上安装昵称“牧羊犬”的电子装置,它可使电流变得微弱。当有小鹰触到电线时,会受到一阵“无害但讨厌”的电击,提醒它们务必远离此物。同时,西班牙还在进行多项保护幼小雌鹰的试验。目前雄性白肩雕数量大大超过雌鹰。如果白肩雕雌雄比例不平衡,产蛋量就将下降,以至最终走向灭绝。
相信,只要人类能够永远不放弃对动物的关爱,那么,它们的悲惨境遇一定能改变的。
白头鹤
白头鹤的别名为锅鹤、玄鹤,属于鹤科,素有“世界神秘珍禽”和“修女”的美誉。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为大型涉禽。在长江下游越冬,习性栖于河口、湖泊、沼泽、湿地中。杂食性植物性食物有小麦、稻谷及莎草科根部,动物性食物有甲类、软体类及小鱼等。目前,世界白头鹤的种群数量估计为9400~9600头,白头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是世界上15种最濒危的鹤类之一。
从外在形貌上看,白头鹤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鸟类,它们的体羽绝大部分为暗石板灰色,并缀有褐色。额部及眼先有密集黑色刚毛,头顶皮肤*呈朱红色。喉部、两颊和颈的上部呈白色。
从*上看,白头鹤在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湿地,每窝产卵不是很多,只有二枚。孵卵期约30天,幼鹤的发育是很快的,80天后就具飞翔能力。
白头鹤的繁衍栖息对生态环境要求极严,既要有森林、湿地,还要有供其觅食的农田。过去,人们只在俄罗斯见过白头鹤繁殖种群,其余白头鹤在哪儿繁殖却始终是个谜。所以,为了增加白头鹤的数量,建立合适的保护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努力的工作,并在位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北麓的大沾河上游建立保护基地,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最为完整的大面积森林沼泽湿地,保存着以原生阔叶混交林、沼泽和水生植物为主要植物类型的原始湿地生态森林景观。相信,在人们的不断地努力之下,白头鹤的数量一定会大幅度的增加的。
*链接沼泽
沼泽是指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上长有沼泽植物或湿生植物,并有泥炭形成和积累的地区。
全球沼泽面积约11.22亿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0.8%。沼泽蕴藏着丰富的植物、泥炭资源。沼泽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即低位沼泽、中位沼泽和高位沼泽。低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初级阶段,泥炭的灰分含量一般超过18%,又叫富营养型沼泽;中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过渡阶段,又叫中营养沼泽;高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高级阶段,泥炭灰分含量不足4%。
中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沼泽,过去被称为“北大荒”,经过多年的改造,已变成闻名的“北大仓”。属于低位沼泽。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又称为白尾雕、白尾雕、黑鹰、黄嘴雕和洁白雕等,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区,繁殖时它们迁徙到东北及长江下游一带,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的食物除鱼外,还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们还偶尔捕食狗和猫,甚至能以尸体腐肉和渔场附近的垃圾为食。白尾海雕很稀少,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白尾海雕为大型猛禽,性格很凶猛。它们的外在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它们的头及胸为浅褐色,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白尾海雕叫声很有趣,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在生活习性上,白尾海雕显得懒散,有的时候竟然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而在飞行的时候也有失雕类的那种霸气,在飞行时,你会看见它们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扬。但是,和其他的鸟类不同的是,白尾海雕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在食物不充足或者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不进食而安然无恙。
白尾海雕在繁殖后代上是很神秘的,人们很难发现它们的巢穴。幸运的是,在黑龙江省1983-1985年发现的2巢,坐落在岩崖或大树上,均在距水较近的高大白桦、杨桦树上。据观察,白尾海雕在4-5月已见雏鸟,估计繁殖期为3-6月。每窝产卵2枚,偶见3枚。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约35天。雏鸟由双亲抚育70-75天离巢。为了增加白尾海雕的数量,国内动物园内偶有饲养,但是并没有过成功的繁殖后代的记录,这也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更令人遗憾的是,白尾海雕的数量正在急剧的下降,相信每一个看过下面这组数据的人都会很心寒的,人类对白尾海雕的记录是这样的,1986年见到15只,1987年5只,1988年9只,19*年4只,1990年4只。在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越冬个体,每年均稳定在8-10只。总观种群数量较低,且有下降趋势。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加大力度,来保护这个珍贵的海雕物种。
白枕鹤
白枕鹤又叫红脸鹤、红面鹤,是大型涉禽,为冬候鸟。适合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的气温和环境下繁殖,白枕鹤数量稀少,在主要越冬地江西鄱阳湖等地的越冬数量为1000-2200只,总的种群数量估计约为3000—4000只。白枕鹤的体态俊秀,飘逸潇洒,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主要以植物种子、草根、嫩叶、嫩芽、谷粒、鱼、蛙、蜥蜴、蝌蚪、虾、软体动物和昆虫等为食。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的保护鸟种。
白枕鹤是一种非常漂亮潇洒的鹤种,它们的嘴、颈和腿特别欣长是鹤的标志,而头的顶部、枕部和颈背部呈现白色则是它的明显特征。此外,围有黑圈的红颊和灰色的羽毛也与其它鹤色迥然不同。它们的尾羽为暗灰色,末端具有宽阔的黑色横斑。翅膀上的初级飞羽为黑褐色,具有白色的羽干纹。白枕鹤的嘴黄绿色,脚红色。前额、头顶前部、眼先、头的侧部以及眼睛周围的皮肤裸出,均为鲜红色,其上着生有稀疏的黑色绒毛状羽,这也是它们之所以叫做红脸鹤或者红面鹤的原因了。
和其他的鸟类相比,白枕鹤的叫声是非常嘹亮的,《诗经》中写道:“鹤鸣于九泉,声闻于天”,意思是说,鹤在沼泽中引颈长鸣,旷野各地或高远之处,都能听到的鸣声。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对鹤类生态的最早记述了。鹤鸣高亢的奥秘是什么呢?原来白枕鹤的气管特长,可以达到1.2米,盘绕在胸骨骨像一个法国的长号。鸣叫的气流从肺里冲出,振动发声器官,并且在弯长的气管中产生了大声的共鸣。唐朝诗人刘禹锡作诗咏道:“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霞。”这也是对白枕鹤的写照,白枕鹤的叫声不断高亢,而且在空旷的秋高气爽的时节,无疑又给多愁善感的文人以凄凉之感。
正是由于白枕鹤的独特的外表和潇洒的旗帜,引起了文人墨客的竞相歌咏。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是神仙圣人的伙伴,受到大家的尊敬并爱护,有“仙鹤”的美名。早在1700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注意到了它的特征。三国吴陆玑《毛诗陆疏广要》说:“苍色者,人谓之赤颊。”之后约800年,宋罗愿又在《尔雅翼》中作了同样的记载。苍色是一种发蓝的青色,亦可指灰白色,所以古人称白枕鹤为苍色、赤颊,是比较准确的。
从生活习性上看,白枕鹤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芦苇沼泽和水草沼泽地带,也栖息于开阔的河流及湖泊岸边,以及邻近的沼泽草地,有时出现于农田和海湾地区,尤其是迁徙季节。多呈家族群或小群活动,偶尔也见单独活动的,迁徙和越冬期间则多由数个或十多个家族组成大群活动。
从繁殖上看,白枕鹤的繁殖期为5—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3月末到达繁殖地时大多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营巢,但以雌鸟为主。白枕鹤的鸟巢是很考究的,巢呈浅盘状,主要由枯芦苇、三棱草、苔草、莎草和芦苇花、叶等构成。它的领域性极强,在繁殖期,孵卵的亲鸟也常常伸头观望,稍有危险,便悄悄地从巢中走出来,到离巢50米以外之后才突然起飞,使来犯者难于找到它的巢,当然,这个特征也和白枕鹤的鸟性机敏,警惕性高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和其他的鸟类相比,白枕鹤的雏鸟为早成性,约28到32天幼鸟就能破壳出生,两到三小时就可爬动,8小时后即可进食,20小时后便跟双亲离巢活动。而且非常的可爱。白枕鹤寿命为40到50年。
近年来,人类的活动约对白枕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们的生存环境逐渐减少,再加上部分不人为图眼前利益而捕杀,导致数量持续下降。所以,为了白枕鹤的数量能不断地增加,我们应当加大财力物力,扩建一些保护区来保护这种珍贵的鸟种。
*链接冬候鸟
冬候鸟是候鸟的一种,候鸟值的是那些可随着1年中季节的改变而作定时迁徙来变换栖息地的鸟类。
具体来说,东候鸟指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候鸟。如鸿雁、天鹅、野鸭等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即为冬候鸟。大多数候鸟有南北迁徙的习性,飞行距离有近有远,最远的能跨洋过海,如游隼,可从西伯利亚经中国直达澳大利亚。此外,也有极少的候鸟可由西往东飞行,或由东向西飞行的。
豹中珍品——雪豹
雪豹雪豹别名草豹、艾叶豹,属于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雪豹的数量很少,但没有人确切知道野外现存多少只雪豹,估计种群数量仅有几千只。为我国的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表上看,雪豹非常勇猛,但是也不是可爱之处。它们的头小而圆,尾粗长,略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内灰白色,无黑点。鼻尖肉色或黑褐色,胡须颜色黑白相间,颈下、*、腹部、四肢内侧及尾下均为乳白色,冬夏体毛密度及毛色差别不大,是豹类中最美丽的一种。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最长达15.8年。
雪豹属于高山性动物,终年栖息雪线附近,为栖居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之一。这也是雪豹的名字的由来了,它的生存环境总是和“雪”有着不解之缘,比如雪豹的主要栖息地在可可西里,它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一般随岩羊下降到相对较低的山上。雪豹昼伏夜出,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
雪豹继承了猫科动物的勇猛彪悍的性格特点,通常情况下,雪豹性情凶猛异常,行动机警,四肢矫健,动物非常灵活,善于跳跃,十几米宽的山涧一跃而过,三四米高的山岩一跃而上,由于其粗大的尾巴做掌握方向的“舵”,它在跃起时可在空中转弯,因此其捕食的能力很强。雪豹以捕食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各种野羊,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雪豹虽然勇猛,但是也是有天敌的,狼是雪豹自然界中的唯一天敌。
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想获取皮张、骨骼、身体部位以供应毛皮和传统中医药市场,美国夏勒博士关于中国雪豹的一句话可谓点睛:“不见雪豹,只见雪豹皮”,所以一直是人狩猎和捕杀的对象。很雪豹独特的生活习性也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雪豹并不行踪不定的动物,它们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导致其种群濒危。当然,造成雪豹灭亡的原应也是多样的,比如雪豹的主要食物为岩羊,而岩羊数量下降也给雪豹这个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种群造成了灾难。
人类对雪豹的繁衍和人工保护的难度也是很大的,由于雪豹很难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度、温度、气压和日照变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能繁殖雪豹的数量很少。所以,开展对新疆雪豹的偷猎、贩卖贸易调查以及对雪豹生活环境的研究是今后制定雪豹保护措施的一项重要、棘手的工作。
*链接1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是猫性类中分布最广且是唯一现代可见于新大陆的一科,其中包括一些人们最熟悉,最引人注目的动物。猫科动物是最发达的食肉动物,吻短头圆,有锐利的犬牙和便于撕裂食物的裂齿,还有善于刮食食物的带刺的舌头,以及伸缩自如的利爪。其中大型成员往往是各地的顶级食肉动物。多数猫科动物善于隐蔽,用伏击的方式捕猎,身上常有花斑,可以与环境融为一体。
中国是世界上猫科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猫科动物分布的中心地带之一。其中只有荒漠猫为我国特产;野猫、豹猫、亚洲金猫、兔狲、云豹、雪豹、豹、虎等在我国曾经都有广泛分布,也是世界上的主要产区之一,但现在都处在濒危状态;
*链接2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可可西里山位于青海西南部,部分延伸至*、新疆境内,属昆仑山系南侧支脉。
可可西里总的地貌特征为南北两端高,中间稍低,内有冰川、高寒山地独有的冻丘、冰帐、石环等高原地貌,又有各类湖泊、湿地,自远处眺望可可西里,冰川林立,溪流纵横,泉眼、湖泊星罗棋布,五光十色,景色壮观独特,是世界少有的特殊高原风景区。
可可西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比如珍贵的藏羚羊就生活在可可西里保护区内。
藏马鸡
藏马鸡别名白马鸡,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云南等地,在迪庆香格里拉也随处可见,为留鸟,以蕨类、草叶、草根、云杉球花、青稞种子等为食。藏马鸡属于世界珍贵动物之列,国外已经绝迹,只有我国*还有大量幸存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马鸡为大型鸡类,藏马鸡是一种惹人喜爱的观赏鸟类,它除了有美丽的尾羽外,头和脚都是桔红色的,眼圈就象小学生用圆规画成的两个鲜红的太阳,耳毛特长而且耸起。藏马鸡的雄鸟通体羽毛大都呈白色,头侧绯红;头顶具黑色绒状羽,耳羽簇呈白色。尾羽特别长,具绿蓝色辉光,末端泛紫色光泽。雌性成鸟的体羽颜色酷似雄鸟,但体型稍小,有时羽色亦较暗淡。藏马鸡性温顺,不爱远飞,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别具一格。它的肉可食,羽毛柔软艳丽,可制作工艺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供出口。
从生活习性上看,藏马鸡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中,常集群活动,藏马鸡秋季常集结成20—30只,上百只不等的群体,甚至多达数百只结成大马鸡群。5~6月上旬繁殖,筑巢于林中枯朽倒木下面,用枯枝、苔藓、枯草等铺成,内垫残羽。每窝产卵6~9枚,土黄色或青灰色,纯色无斑。孵卵期至少22天。
*链接香格里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