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冬病夏治”话哮喘(1/2)
慢性疾病是最让人头痛的疾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哮喘病、慢肺阻、皮肤病、心脑血管的疾病等。
很多人对这些慢性疾病感到十分恐惧,却在恐惧中不知不觉掉进了疾病的陷阱。事实上,如果想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就不能对疾病抱有一丝的恐惧,必须认识和了解慢性疾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走进慢性疾病,了解慢性疾病的发病诱因,远离这些危险因素,才能为自己的健康上保险;只有认识慢性疾病的初期症状,早病早治,才能将疾病扼杀于摇篮之中;只有掌握慢性疾病的治疗之道,才能与慢性疾病展开搏斗的旅程,重拾健康的身体。
一、何谓“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在中医看来,这类好发于冬季的寒邪类疾病适合在夏季治疗。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二、中医对一年四季的认识
1.一年四季的阴阳*
1)二十四节气的阴阳*
根据阴阳学说,在年复一年的气候变化中“冬至”与“夏至”是阴阳*的两个较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经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蜚、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到了夏至,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滋生,经过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到了冬至,阴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这就是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阴阳消长的规律。
2)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
根据《内经》、《易经》阴阳与八卦的论述,对一年十二个月(农历)的阴阳*在自然界的特征,作了一个形象的描述。十一月,从冬至一阳生,为之地雷复,就是万物开始复苏生长了。十二月,为之地泽临,就是阳气来临,大地开始解冻,河流开始解冰。正月,为之地天泰,就是三阳开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渐暖。二月,为之雷天大壮,就是植物趋向健壮的发育生长。三月,为之泽天央,就是阴气即将央离净尽。四月,乾为天,就是纯阳天气。
五月,为之天凤垢,就是夏至一阴生的月份,有阴浊污垢之气开始滋生。六月,为之天山遁,就是阳气开始逃遁,树木叶子圆了,但开始收敛。七月,为之天地否,就是阴阳不相交,否塞不通,为之相持阶段。八月,为之凤地观,就是一年庄稼收成如何,可以初见眉目。九月,为之山地剥,就是地面上秋风扫落叶,犹如剥掉一层绿装。十月,坤为地,就是纯阴天气,凡阴气之为病,此时最重。
2.一年四季的五行生克关系
根据五行学说,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胜,就是克的意思,冬病夏治,就是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
3.哮喘的冬病夏治理论基础
从“夏至”开始,一方面阳气开始消退,另一方面阴气开始滋生。慢性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患者,既然以寒邪为主,寒邪属阴,在阴气上升以至阴气隆盛的情况下,就最易发病。故此,在阴气滋生的时期,就给予抑阴的祛寒药物,使致病的寒邪从根本上动摇其基础,此乃“治病求本”之法。
为什么说“三伏”天治疗哮喘最好呢?所谓“三伏”,就是从“夏至”第3个庚日起为“初伏”,第4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伏者,金气伏旅之意。为什么伏藏呢?夏天火克金也,金气不得不伏。再者,长夏为土,土克水,“长夏胜冬”,所以,在金气最弱的时间,用辛温药助火克金,动摇金生水的基础,也就是动摇冬令寒水产生寒邪的基础,所以其效更佳。
四、冬病夏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