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先秦诸子百家与《周易》(1/2)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皆溯源于斯;儒道法墨、文武韬略尽染其质。儒家的仁爱来源于易学,道家的自由传承于大易,阴阳家的阴阳五行亦来自《周易》……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可谓“学派纷呈,学说多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对于先秦的诸子百家而言,《周易》影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对于《周易》来说,诸子百家则促进了易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下,我们便简要叙述一下先秦诸子与《周易》:
孔子与《周易》
孔子学习过《周易》,并且以《周易》教育学生。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这说明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反复学习、*,以至简册的绳子断了三次。
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周易》呢?
关于这个问题,从《论语》中可以找到一些信息。《论语·述而》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学易呢?联系到他在总结自己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五十而知天命”就会知道,五十岁是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即“知天命”之年。这两句话是在不同时期说的。前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前说的,后一句话是五十岁以后说的,但两句话都以五十岁为一个重要时期。古人活到五十岁,就算是老年了,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这说明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很不容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将学习《周易》看成是一种很严肃的事情,认为只有到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学习和解读《周易》。“五十”只取其整数,代表一个阶段,并不是只有等到五十岁这一年才开始“学易”。他在总结其一生修养过程时所说的话也应如此理解。
问题是,这两句话都提到“五十”,而前一句话是讲“学易”,后一句话是讲“知天命”,二者究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
事实上,二者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其关键便是“知天命”的问题。所谓“学易”而后“无大过”,其实际意义就是“知天命”之后可以“无大过”,因此,“知天命”才是关键。在孔子看来,《周易》正是讲“天命”与“知天命”之学,也就是“天人之际”的学问。
《周易》本是占筮之书,其中便有天人关系问题。原始易经中的天人关系,主要是人神关系,人类的吉凶祸福,由天神决定,筮者起沟通人神的作用。但是,经过孔子的解读,天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他的言论中,虽然还保留着宗教神学的内容,但在更重要的问题上,已经将天解释成有生命的自然界,而不是至上神。这同当时天道观的演变有密切关系。
《论语·述而》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古人遇到各种事情,都要祈祷,这是很寻常的事。孔子病重,学生子路请求祈祷,这也是很平常的。但是,孔子竟然问道:“有这回事吗?”这就有些不寻常了。这是以一种怀疑的口气问话,实际上正是对传统宗教观的怀疑。当子路回答说,有这回事,并引用诔文“祷尔于上下神祗”来证明时,孔子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这究竟是相信有神还是不相信有神?从这句话很难找出直接的结论。如果说有神,为什么不通过正式的仪式去祈祷呢?如果说无神,为什么又说“我祈祷已经很久了”呢?但是在这两句话中,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孔子并不主张举行祈祷仪式,而仪式是宗教神学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如果再联系到孔子开始的问话“有诸?”,问题就更大了。
总之,从这两句能够看出孔子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对天神从怀疑到否定的转变。这个转变与他对《周易》的解读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孔子何以将“五十读易”与“知天命”联系起来,并以“无大过”为其诉求的真正原因。
此外,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将占筮与德性联系起来,并且非常重视后者。
《论语·子路》中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是现有文献中关于孔子直接读到占筮问题的唯一的一条材料,涉及到《周易》中的《恒卦》。孔子先引用南方人的一句话,人而没有恒心,是不能作巫医的”,接着说道,“这话说得好啊!”最后,他又引用恒卦九三爻辞的话,“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即不能保持恒久的德性,则可能受到羞辱,接着断然作出结论说,这样的人,是用不着占筮就能知其结果的。这虽然是仅有的一条材料,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德”的,他认为,有些事情不用去占筮,只要看看一个人的“德”如何,就能够知道结果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受《周易》的影响之大,而《周易》的言论与思想亦为孔子继承、发展和创新。
孟子与《周易》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对《周易》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其特点是不讲卦爻,不拘泥文字,不分义理象数,只注重它的精神实质,而又能融会贯通,运用于实际。在整部《孟子》中无一处提及《周易》,更无一处引用《周易》,而其言论却处处充满了《周易》思想,处处闪耀着易理的光辉。
1、人性本善
《周易》《乾卦》的主旨在善。《乾卦》卦辞:“元亨利贞。”
元者始也,天地之始是什么性质的呢?
《易传·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
《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文言》说“善之长也”,《系辞》说“继之者善也”。《文言》说善是就既成的天地而言的,所以说“善之长”;《系辞》说善是指未成的天地而言的,所以说继之者善也。都是说的天地的本质是善,其具体表现是能覆载万物,生成万物,一片仁慈之心,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认为,人之性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是“我固有之”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
何以见得是我固有而非外来呢?孟子举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何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举出了上述的例子,一个小孩眼看就要掉进水井了,凡是看到了当时情景或是闻到哭声的人没有不十分紧张恐惧,担心害怕的,惟恐小孩掉了下去,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孟子排除了各种外来的因素,认为是生来俱有的不忍人之心,这就叫本性。于是据以推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美德,都是善,可知人的本性是善。
孟子不仅认为善的本性是人固有的,由善引伸扩展的仁义礼智也是固有的。孟子据此推论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不把仁义礼智看成是一种教化的结果,而视为是人本身固有的良知良能。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知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孩提”指一岁左右的小孩,能孩孩发笑,故叫“孩”;知道要人提抱,故叫“提”。人在“孩提”之际,应该说还未曾受到社会的影响,却知道亲自己的亲人,由此可知良能良知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才有的。
2、乾道刚健
刚健是《周易》一个至为重要的思想,它贯穿于全书,更集中反映在《乾卦》。
乾是天,天就是刚,就是健,就是高明,就是博大。刚健是天的本质特点,也是乾道的本质特点。惟其刚健,故能为勿用之龙,能作在田之龙。惟其刚健,才能“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也惟其有不断的奋发进取,而且知进知退,才能跃于田,才能飞于天,才能不作有悔的亢龙。故《易传·大象》概括《乾卦》的主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刚健之气。
孟子一生,最注重这种刚健气质的修养,也最看重自己的这种气质。一次,告子问他,什么是他所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告子又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然之气是什么气呢?
孟子作过许多解释,概括起来,就是至大至刚。至大是至为广大,至刚是无比刚健。但这至大至刚的气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和《彖传》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气势是一致的,与《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以及《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
老子与《周易》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综观《道德经》,我们可以看出,老子《道德经》中流露出《周易》的思想,老子的阴阳理论和辨证思想与《周易》基本是一致的。
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本章共计用了6次“恒德”。古今均按字面将“恒”解释为“永恒”等。将“恒德”解释为“永恒之德”等。这种略显浮浅,与老子6次使用“恒德”和“三知、三守、三为”重要而深远的意境很不相称。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周易》中的“恒”卦,就不难发现“恒德”的出处和重要而深远的意境。
《恒卦》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处于第32卦的中心位置,居于东方震宫。
《易辞》云:“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恒,亨,无咎,利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从卦象来看,雷风相与,巽顺震动,乃震男巽女,和谐愉悦之象。故和谐为易辞遗漏。
“恒”之“雷”,为长男,为阳刚,为雄强,又居外、居上而处“震宫”。正应《道德经》之“其雄”、“其荣”、“其白”。
“恒”之“巽”,为次女,为*,为雌弱,又居内、居下而处“震宫”。正应《道德经》第28章之“其雌”、“其辱”、“其黑”。
震雷向下,亲巽守巽,正应“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而为“天下溪”、“天下谷”、“天下式”。
综上所述,长久之道、和谐之道,守此之道则为长久和谐之德。
老子云:“其正闵闵,其民屯屯。”这句话是老子借用了《周易》中的屯卦。其政治含意十分尖锐而深刻。
《易辞》将《屯卦》解释为“屯难”。老子对《屯卦》的解释与孔子有相同之处,都有“屯难”之意。但是老子更为深刻。老子的意思是:只有政冶上忧惧宽厚,在国家遇到困难和动荡时,民众才能够团结聚拢,共渡国难。
老子云:“其正察察,其民夬夬。”这句话是老子借用了《周易》中的“夬”卦。其政治含意十分尖锐而深刻。
“夬”四《周易》六十四卦之一。
《序卦传》:“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
《周易·夬》:“象曰:泽上于天,夬。”象辞说:泽水上升到天上(兑上乾下),很快就会决堤,所以卦名为“夬”。
老子借用夬卦警告侯王们:政治上严密苛刻,人民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起来造反,势不可挡。
老子云:“益之而损。”又云:“损之而益”。这是借用了《周易》中的损卦和益卦。
《损卦》概而言之:“剥民奉君”;“损不足而奉有余”,故于民于君,均为损。老子“益之而损”即指此卦。低泽乃高山之基。故益末而损本,虽益而损。
老子云:“为学者日益。”亦指损卦“损下而益上”之益。又云:“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亦与损卦之义相同。
《益卦》概而言之:“剥君奉民”;“损有余而益不足”,故于民于君,均为益。老子“损之而益”即指此卦。损己而固根,故为益。
老子云:“闻道者日损。”亦指益卦“损上而益下”之损。又云:“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亦与益卦之义相同。
庄子与《周易》
庄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是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