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秦王出征(1/2)
第751章 秦王出征
黎明吹角,大军前行。
王旗飘摆,行十里才见东方天明。
领命于危难之际,望满眼铁马刀兵,心中说不出的豪情壮志,但也有着那么一丝说不出的苦涩悲切。
见山野渐起绿色,杨柳催发青枝,想往年此时,正是在家愉快玩耍,忽而脑海中闪过家中妻子儿女,倍感怀念,刚刚行出几日路程,仿佛隔了几个春秋。
秦王端坐帅车,三位老幕僚同车而行,吱吱呀呀一路颠簸,向北而去。
身边有亲王卫队、中郎将卫队,而薛云的第九师只派几名快马通传在秦王身边。
薛云并不跟在秦王左右,而两个师也保持着一定距离,否则诸州县更是忙不过来。
有时,距下一州县较远,一走就是一天,刮风下雨也要走,赶到州县已是深更半夜,士兵们只有早晚两顿饭,其间辛苦不必多说。
秦王离开洛阳时,郡主城门相送,她站在车上向秦王挥手,直到望不见秦王,才捂着嘴回到车里,车里传来阵阵呜咽之声。她从小儿就送父亲、叔叔、哥哥、姐夫们出征。十去五难回。郡主心里是何滋味,不言而喻。
在出发前一夜,郡主曾问秦王,趁秦王还在家,要不把孔婷收入府里?苏御琢磨半晌,说不必如此。若这次回不来,姑娘没过门或许是件好事。
老者一声叹息,又回到洛阳,想问问贤王,家人都被安置到哪去了?
出征时,曹玉簪送给秦王一匹汗血宝马,而老黄就骑那匹老白马,牵着汗血,以备不时之需。
“你们红黑神教的江湖令是擦皮股纸吗?发出去这久了,怎一个也没来?”龙紫嫣斜眼道。
部队行至卫州共城,老将王庭坐在秦王身边,他手里握着一大堆材料:
桑腊人扬言,擂台本打算打一个月,现在缩短为十五天。因为中原武林不堪一击,太无聊、太寂寞。不如腾出时间,去南晋或西蜀试试,看能否寻到高手。
龙紫嫣碎碎叨叨说话,其实她也很着急:“我想叔叔就快来了,等叔叔来到这里,定要横扫擂台!”
可谭沁儿却没看到老者,只是催促她身后的那个傻汉子别跟丢了。
年纪轻轻的贤王孙赵丰,除了他的二百监军团以外,毫无兵权可言。虽还担任第四师监军一职,可一路之上什么事也插不上手,只是情绪不高地跟着队伍前进。
“好,通知诛邪克安排。”
桑腊人从最有含金量的《英豪榜》上点名挑战,结果排名前二十的只来了一个,正是排名第二十的古琴道人。结果老道上台没一刻钟,就被人翻蹄亮掌一脚踢下擂台,真是让中原武林丢尽脸面。
韩坚如愿以偿成为先锋,带队走在最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说“凑数”有些贬低他们的意思,是不客观的。怎知年轻人就一定不行。霍去病立坛封狼居胥山时才二十一岁。
老将是经历过十年战争退役的,他刚离开队伍才三年,对那些军官的名字很熟悉。什么人能打,什么人是来凑数的,一目了然。
“还有一千五百里路。”秦王看着地图,眉头紧锁:“公孙雄还要坚持最少二十天。命孟朗、西门樽,别在相州等我们了。提前去莫州,防止敌军偷袭粮仓。”
摄政王出兵,举着的几乎就是皇旗,皇太后曹玉簪让造办处连夜赶制,张牙舞爪的飞龙大旗迎风飘摆。其实苏御觉得这东西挺累赘,可没有又不行。战场指挥,大半要靠旗帜。而帅旗便是军魂,帅旗在,军心就在;帅旗一倒,军心涣散。
……
“唐家派第六、第七、第十一师参战。第六师,十公子唐喜兼任中郎将;第十一师是十六公子唐远的总仓兵。但这次两位公子都没来,而是让唐欢、唐撰两个小辈带队。他们两个我看都不行。但第七师中郎将李莽不错。他是李横的弟弟,本来是第十三师副将,很能打,也是二老爷(唐宁)的女婿。”
见到老黄,秦王一阵无语。不想带着他,他非要来。他说,王爷出征,不可能只带着一匹马。老奴去给少爷当马夫。
擂台不远处,角落里,一名甲老者背着手望向擂台。
负责牵马的人很重要,如果战败,马夫自己玩命跑了,秦王就遭了殃。
戴鹤讥诮道:“对,把她卖了也缴不起。”
与老黄相比,老吕更有人模样,最起码好衣服穿在他身上不会白瞎了。
可贤王家奴却说,贤王不在观海楼,你等几日再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