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南市小巷 王府后院(1/2)
第976章 南市小巷 王府后院
洛河横穿洛阳城,北岸是万安县俗称洛北,南岸是永康县俗称洛南。
洛北,紧挨着皇城的几个坊,是王公贵族门阀世家的聚集地。
有钱人向权贵靠拢,也在洛北安家落户,久而久之, 在洛阳城中形成北贵南贱的局面。
可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富豪蜂拥而来,饿虎扑食般在洛阳城里抢购房产。这样一来,似有打破旧格局之势。
因为洛北寸土寸金,普通富人已买不起那里的房子,更何况有些人压根就不喜欢攀附权贵。他们初来乍到, 就先买些郊坊房子, 留下些钱,以图后进。
很遗憾,无论什么年代,“本地人”都有排外的思想。这或许是一种必然结果。而且这不局限于某地。
城里的瞧不起乡下的,大城市的瞧不起小城市的,帝都瞧不起全国。越是小市民,越能体现出这种情绪,他们甚至会给外地人起一些不雅的外号。
尤其是那些没什么名望,却很有钱的人。他们身上缺乏几代富贵人家熏养出的高贵气质,一个个嗓门巨大,穿金戴银,走路摇头晃脑,嘚嘚瑟瑟。这样人被土生土长的洛阳人瞧不起,连市井升斗小民也白眼看他们,称之为暴发户、土包子。
南市作为洛阳城的地理正中心,处于南北新旧势力交融之处,鱼龙混杂。各行各业, 富贵贫贱,一眼望去尽收眼底。有那挥金如土包养魁的巨富公子,也有玩手钏盘核桃的三流少爷。
不过坊间有这样的传言:万般富贵,也不如当官。
冯瑜道:“怎么会呢,不给西门侧妃屋里留些?”
孔雀楼的大胖丫鬟,拎着一筐蜡烛送来清风观。冯瑜玩笑说,你真把我这当道观了,竟还来送香火供奉。大胖丫鬟杜鹃讥诮道,可不嚒,冯美人长得这般狐妖模样,就是那狐狸成仙儿了。赶紧供奉上,赶明儿咱也能有好运。
唐翠故作鄙夷貌:“瞅你那样,我就知道没分到葡萄干你要怄气,这不就给你送来了。”
李晓劝道:“碰到那些老奴才,唐翠也不大好管。说浅了,没用;说深了,那老奴才去侧妃屋里告刁状,也够唐翠喝一壶的。冯姐姐就别计较这些了,明个我再早点去也就是了。”
是唐翠,她手里捧着一个巴掌大的小盒子过来,看冯瑜发呆,她就猫悄儿走过去,想吓唬冯瑜。
冯瑜气恼,撕扯手中绢帕:“这唐翡唐翠姐俩都是一个德行,给上面办事就谨小慎微,可是个精明人;轮到给下面人办事,就含含糊糊的,像那傻子一样,这点东西都分不明白了,还当什么管家?”
大胖丫鬟这话本无恶意,把蜡烛放下,她就要走。可这话把冯瑜听得老大不高兴的,只是脸上没表现出来,还送杜鹃出门,并要杜鹃给孔婷带声谢谢。这时杜鹃又说,咱家小姐有的是钱,这样蜡烛全天点着,能点一万年。这点小钱儿,用不着谢。如果您一定要谢,自个儿去谢,咱不给带。
冯瑜怄气地坐到小马扎里,守着她的菜园子,小白狗趴在她脚旁,懵懂模样翻着眼皮,不知主人又因为什么而不高兴。
李成海就是这样一个人,年近而立,凭借老爹是九品坊正,就可以游手好闲地在街上乱逛。他没什么朋友,与左邻右舍都没有交际。邻居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邻居。唯一能让他开口说话的,只有孙家姑娘,因为孙家姑娘长得俊俏。
还没等李成海骂完,那人一头栽倒在地。
冯瑜难过起来,抹了抹眼泪:“若不是故意比别人晚,那也没必要故意比别人都早。就好像咱这屋里活不起似的,什么都要争争抢抢的。”
李晓刚走,冯瑜闷头噘嘴。刚才她真的考虑过让李晓少买点,可这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刚才李成海手端鸟笼路过孙家,孙家小院真的是非常小,只有一跨步的距离,站在大门口,就能听到他家人在屋说话。如果开着窗的话,看屋里的人十分真切。
可今天冯瑜没说,只是抱着她的小白狗,背过身去,不看李晓。
“真是气死了,就显她家小姐有钱了。就好像我不知道她家小姐有钱似的,一个劲儿提醒我,生怕我忘了似的。”
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平时抠抠搜搜的小美人,头一次这么大方。
蜡烛这东西,在梁朝并不普及,一根细蜡要十个钱左右。粗壮大蜡都是几十上百一根,平常时候都是在大庙或富贵人家能见到,普通百姓家里用不起。
李成海年少时也曾练过两下子,见这人抓过来,而且手上带着一抹气,他可不敢怠慢,于是一矮身,一个扫堂腿,踢向那人脚踝。
长期以来,冯瑜宁愿点油灯,也不用蜡烛,除非要提着灯笼出去。可她极少半夜出门。而且,但凡有月光,她也不舍得点灯笼。而孔婷一出手就是一筐,真个豪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