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摘面具(六)(1/2)
第997章 摘面具(六)
赵准猜得没错,苏御就是从右骁卫营盘跳过来的。而赵准每天晚上自己耕地,也是右骁骑望楼报告给秦王的。此时秦王只是不想大张旗鼓的进来,否则他完全可以让右骁骑清场。
可苏御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来过这里。
他们避开所有望楼视线,坐到废墟当中。赵准说,不希望再卷入党争中去,他此举也算是明哲保身。
可苏御不这样认为,苏御希望争取到赵准。若此时赵准能加入贤王派,一起攻击赵棣,那赵棣就倒大霉。
“我不会跟你走的。”赵准低声叹气:“你们吵来吵去的,就算是吵赢了又能如何?难道还能把军权吵到易主的地步?无论是三叔还是十七叔,都是我们自家人,只要军权在自家人手里,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如果康王不是十七叔呢?”苏御突然插了一句。
“你说什么?”赵准略显诧异。
“难道你没听说过,有人怀疑他只是个替身?”苏御盯着赵准。
赵准苦笑一声:“你是听赵晃说的吧?呵,算了吧,别信他的鬼话。十七叔闭关十年,十年后再见面,怎能没有变化呢。赵晃之所以造十七叔的谣,是因为他在外面欠了很多酒钱。当时十七叔刚接手一个师,赵晃以为十七叔有钱,于是就去借钱,可十七叔没从军饷里拨款给他。大家都知道,把钱借给赵晃,就相当于肉包子打狗。别说十七叔,就是我也不会借钱给他。然后赵晃就怀恨在心,说十七叔不顾及同窗情谊云云。我记得,那时候瑛姑还特意去祁王府找过赵晃,把他臭骂一顿。”
“贤王也有此怀疑。”苏御说。
翌日清晨,秦王正与一众幕僚商讨机要,期间许洛尘来王殿,聆听秦王教诲。当然,“聆听教诲”这话是他自己说的。
这篇文章一出,引发剧烈反响。就有那心存正义的年轻人,跑到大理寺监狱门前举旗抗议。要求大理寺官员引咎辞职,咒骂冯钊道貌岸然,贪庸之辈。
赵准摇摇头:“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怎可能没有变化呢?二十岁的你,与三十岁的你,能一样吗?我也觉得他变化很大,可又如何呢?”
苏御很认真地说:“你以为贤王是因为派系之争所以才怀疑康王。可你有没有想过,是因为贤王有此怀疑,所以才有派系之争?如果没有这个怀疑,贤王早就不争。”
“我娘。”
怎感觉赵准这话更好像是出于无奈?苏御撵了撵手指:“我问过那些老公主老太妃,在那十年间,没有一个人去看过他。你不觉得奇怪吗?”
“知道皇城里秘密最多的人,不是这帮公主、太妃、亲王,而是大内总管。”
赵准顿了一下,又道:“你要查赵棣是不是替身,何必舍近求远?”
苏御当然问过老貂寺,可胡荣也说不出什么关键来,只说去找一些老友谈谈。可是谈了好几天,也没个回信。
秦王殿下名声不小,可他冲锋陷阵不如韩坚、典奉;指挥大军团作战不如诛邪克、公孙雄;单打独斗不如老黄、胡荣;玩女人不如欧阳镜,写文章不如许洛尘。但搞舆论,一直以来都是秦王的优势项目,三板斧砍下去,康王团队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苏御苦笑:“不是,这不是贤王告诉我的,是我猜的。昨天我在家里办一场娃娃亲宴会,请来很多老公主,老太妃,我与她们都私下聊过。他们也觉得,赵棣闭关前后变化非常大。”
“谁?”
赵准知道苏御这话是什么意思,秦王与太后合作,把一堆烂事都丢给庚王府,赵准这一年已经累瘦了。
苏御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
“你说对了,确实带着太监。可只有我娘自己进屋,太监被屏在外面。”
“皇兄此话怎讲?”
曹玉簪见事情闹大,立刻对外宣布,大理寺卿冯钊不在洛阳,已去二道沟调查《同学互殴致死案》。此案正被广泛关注,百姓们依然认为那是有冤情的。大家集体呼吁,朝廷给百姓一个满意的回答。
苏御叹了口气,站起身:“既然皇兄无心参与,那就算了吧。我绝不会勉强。而且我很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再并肩做摄政王。”
……
百姓们欢欣鼓舞,举着标语,敲锣打鼓,庆祝胜利。人们说,是大家的不懈努力,主持了正义。事实证明,冯钊才是唯一的青天大老爷,冯钊万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