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以毒攻毒(2/2)
有些太医认为,如果皇帝讲述之事乃是真的,那么养牛之人所患的牛痘痘疮,很可能也是痘诊的一种分支类型。另有些太医经验颇多,是晓得民间施种人痘过程的。既然使用危险的人痘可以预先防疫,或许接种这种轻微的牛痘,说不定也会产生效用。
太医院院使大人最为老成持重,恭恭敬敬向皇帝问询:
“皇上,请问这个种痘方子,可是您在哪一本医书之中读到的吗?”
康熙皇帝眼睛一亮:
“对的,朕就是从一本西洋医书里看到的这个种痘方法。然后朕又翻阅了古代医书,医札记载上说,在民间也曾有接种人痘的尝试,其实种牛痘的方法,比种人痘要更加安全、可靠。”
太医院院使连连点头称是,他原本还想请示皇帝,把这本讲述种牛痘的书籍,借阅过来仔细参详一番。结果听皇帝说是一本西洋书,便只好作罢,反正西洋文字他也看不懂。
又有太医问询皇帝,为何要把牛痘接种在手臂上侧的位置?
康熙自己想当然地认为,手臂上方毛细血管距离心脏较近,血液流通迅,能带动疫苗流转的体表循环也许会比较快。可是康熙又不能用这样的词汇来解释,他思索了半天才回答:
“那本西洋书中,并没有把原理讲解地十分详细。朕以为是否和经络脉象有些关联?”
康熙皇帝心里正在偷笑,他刚才想起了《天龙八部》里,段誉学习大理天龙寺一阳指的时候,手臂上的经脉穴位就跳了跳,然而皇帝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一条经络的名称究竟是什么了。他只得放弃了显摆自己学问的机会。
然而众位博学多才的太医大人们,经过深入浅出、细致周详地群体探讨,就给了皇帝一个貌似合情合理、听上去头头是道的《标准答案》——
这西洋学中所谓的接种牛痘之法,其原理应该是从我中原学过去的“以毒攻毒”的医理。
痘诊乃是由胎毒引起的,而要避免得痘诊,必须把深藏在体内的胎毒引出来。倘若在消烁、清冷渊两个穴位种上牛痘,轻微的痘毒就可以通过皮毛、血脉、肌肉、筋络直接传入人体,深藏在人体内的胎毒,就会自然随之引出体外。因此,接种过牛痘之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得痘诊了。
至于接种牛痘的位置,乃是因为人体身上的两臂,是手少阳三焦经必经之地。三焦者,是人身上最为关要之府,如同天地之中的三元,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通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
皇帝听得简直是目瞪口呆。
以毒攻毒?难道这就是古代人理解的细胞免疫学吗?
你们也实在是太聪明咯
[[[cp|:9oo|h:6oo|a:L|u:c.{o,1o}o.{o,1o}m.jpg]]]
附图里是一只奇怪肥牛的心声——
这头牛不是鲁迅先生养的牛,它是小太子养的牛。
鲁迅家的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光明牛奶……
小太子的牛,吃的是票票、鼓励、支持,才能挤出方块字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