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已经消失的机会(1/2)
第七章已经消失的机会
文昆凛一边等着经办无缝钢管生意的李经理,一边思索着将来怎么才能好好利用东北的关系。猛然文昆凛突然意识到一点,自己一直把全部精力放在和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你死我活的特工战上,竟然完全忽略的两年后就要来临的“九一八”。
这个时代倭寇的野心丝毫不比原来的历史来的小,东北王张作霖在两个月前已经死于皇姑屯。现在东北的掌权者是民国四美男之一的张学良。
“失策,绝对的失策!”,文昆凛以拳击掌,万分懊恼。
如果让文昆凛来选择由谁来担任东北三省的掌权者的话,文昆凛绝对会选则已故东北王的奉军统帅张作霖,而不是以后和蒋光头称兄道弟的张学良。
诚然张作霖死前是中国北洋政府最后的掌权者,他割据华北和东北,是北伐战争之后最后的北洋军阀。而且张作霖也是杀害无数**员的郐子手,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被张作霖所杀害。
由于东北长期处在日本军阀的铁蹄下,张作霖经常巴结讨好着日本人,是典型的亲日派,从枪支到火炮,奉军装备大部分都是仿制日式武器,可是不能否认的是张作霖有血性,有自己的原则,在维护国家主权上张作霖一直对日本采取的是寸土不让的策略。皇姑屯事件的起由就是因为张作霖不肯满足日本军阀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和在葫芦岛筑港的种种无理要求。据历史记载,在一九二八年五月,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求见张作霖时,张作霖大声嚷着说:“日本人不讲交情,来乘机要挟,我豁出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出卖国家的权利,让人家骂我是卖国,叫后辈儿孙也都跟着挨骂,那办不到!”
可以想象得到,张作霖绝对不会在未来的“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一枪不发的不抵抗政策。在张作霖的命令下奉军将会为了保卫东三省战斗至最后的一兵一卒。
文昆凛知道,和没多少文化的土匪出身的张作霖相比张学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大局观。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毅然下令奉军易帜,把奉军变成了中国东北军。但是他的这种维护国民党政府中央权威的良好作风却被某个蒋光头所利用。一纸不抵抗的密电就让数十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乖乖地把他们的家园,把中国最大最完善的重工业基地,把有着丰富资源的东北三省双手送给了日本关东军。还包括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东北空军的全部家当二百六十余架飞机完整地被日本关东军所缴获,其中可用于作战的飞机超过一百五十架。而在一九三六年国民党中央政府下令统一全国空军的时候,全中国也才不过六百余架飞机,其中可用于作战的飞机也只勘勘三百余架而已。另外,全国设备最先进的沈阳兵工厂也被日本关东军完整接受,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本的百分之四十五的步枪、山炮、野炮,百分之七十的弹药以及差不多全部迫击炮和掷弹筒都是由沈阳兵工厂所制造的。
而与此成对比的是,四十万东北军在撤离东北之后,失去了自己的兵员补充和武器来源,在某光头花生米委员长的分而化之的阴谋下,愈加衰弱,西安事变之后,更是被拆得七零八落,最终走向消亡。
虽然张学良在晚年一直坦承“九一八”当晚下达不抵抗命令的是自己,和蒋某人无关,但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中下达命令的原文是“要谨慎隐忍,尊重中央的命令,坚决不要抵抗。”。
更何况,在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国民党政府的《告全国同胞书》中是这样说的,“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诰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这很清楚地表明了对日军的不抵抗政策是来源于国民党政府的中央核心,某个流氓地痞出身的蒋某人。
当然,不管张学良受到什么样的压力,毕竟他才是对东北军命令的下达者,也是在他的命令之下,在“九一八”当晚,北大营的两万东北军官兵被区区五百日军击溃,而整个东北三省也在半年之后被不到两万的日本关东军所占领,在关外的东北军却有整整十六万余人,在关内还有十余万更加精锐的东北军主力。
据张学良在晚年的回忆,他之所以下达不抵抗命令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个是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另一个是张学良觉得战争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希望当时的日本内阁会会约束关东军。
文昆凛觉得有点好笑,连古人都知道“能战方能和”,自己一枪不发的不抵抗却寄希望于国联调停,简直是天真到家了。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由于日本关东军异常顺利占领了东北三省才造成了当时主和的日本若槻礼次郎内阁的总辞职。
如果东北军坚决反击日本关东军的侵略,历史很可能走向另外一条路。
文昆凛意识到他让一次可以改变中国抗战史的绝好机会从手底下漏走了
要改变张作霖死于皇姑屯的命运,需要做的并不多,几封匿名信就够了。而要改变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要做的事情就绝没那么简单了。至于去改变蒋某人的不抵抗政策,文昆凛根本就没考虑过,这还不如教母猪去上树来得更容易。
现在张作霖已经在皇姑屯化为了血泥肉酱,再后悔也没用。
怎么去影响张学良,文昆凛却毫无头绪。
不过“九一八”毕竟是两年之后的事情,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这次无缝钢管交易中给东北来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以便于形成回头客,进而和东北保持长期的联系,最终达到能接触到张学良本人的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