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渭河结盟(2/2)
颉利可汗闻听如雷的欢呼声音,先是诧异,继而茫然,不解其中之味,他迟疑了一阵,拱手道:“如此,我就北归了。望你记着今日之盟,早日将金帛之物送来。”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金帛之物由执失思力带回,你尽可放心。你现在北归,恕我不远送了。”
二人拱手作别,回到各自军中。
随后,两军后队变前队,缓缓班师。
李世民回到军中,众大臣拥来询问究竟。
“颉利深入我地已经将近一月,烧杀抢掠,天怒人怨,陛下既然知道突厥内部生变,如果我们现在与突厥决战必获大胜,为什么还要给他们那么优厚的条件,让他们安然而退呢?”陈叔达问道。
李世民苦笑道:“颉利内部生变,士卒已有惧心,我与其战或许能克,所以不战的原因,是因为朕即位日浅,内乱未平,国家未安,百姓未富,应当以静抚之。若开战,所损甚多,又与颉利结怨更深,突厥必然惧而修备,防范更严,且动辄犯境。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突厥既有所得,理当自退,今后势必志骄意满,不思防范。我们利用这个空当,平内乱,蓄国力,努力养威伺畔,一举可灭之。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就是这个道理。”
众人听了李世民的这番宏论,深服其明察秋毫,且深谋远虑的本领,对他以静抚民、富国强兵的主意,和壮大之后再来收拾突厥的雄心更是折服。
封德彝拱手赞道:“陛下神机纵横,臣等实在不及。陛下能体恤百姓,以智驱敌于无形,为我大唐天下之福。”
李世民眼望对面缓缓退走的突厥兵,似自言自语道:“天下之福?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他微一侧头,目视臣下道:“世民自幼爱枪习箭,生性善战,这几年又出征较多,跨马征战似为世民所长。如今太皇将天下交给了我,要治理好天下,仅靠打打杀杀是不成的。这些日子以来,世民辗转反侧,忧虑良多。众卿家,如今突厥的威胁虽然暂时消除,但李承明之乱,却是迫在眉睫,还望众卿一起努力,迅速平定内乱。”
李世民与颉利会盟时,李承明和阿史那萧骨就在距离便桥几十丈远的地方注视着。王虎臣和乔子宏几次请命,说愿带一百锐骑突击,将李世民斩与便桥之。但都被承明拒绝了。李承明心里清楚,这么远的距离突击,败多成少,到时候别说李世民,就是颉利也饶不了自己。
李承明昨天和属下们商量了一晚,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决定,先回山东与李艺王小胡等人汇合,然后尽力将河北山东连成一片,再想办法拿下河东,占据黄河以北,与李世民一争长短。如果战事不利的话就采纳薛万彻的意见,全军退往幽州,力保幽州不失,再拿李世民的两个儿子与李世民谈条件。
结果一出来李承明便派人赶往巴蜀,将目前的局势和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告知李孝常和王珪、韦挺,请他们在巴蜀想办法呼应自己,最好能出兵子午谷,威胁李世民的后方。不过他也知道李孝常手兵力不足,出兵子午谷是很难办到的。
其实他对下属们的一致决定也没什么信心,有心想向下属们提出跟突厥人会草原的意见,可又怕伤了他们的心,甚至让他们反感自己。
他心里很清楚李世绩和李靖的能力,尤其是李靖中国战史军神级别的人物。跟这样的人对阵,只怕连一成胜算都没有。本来他听了王利涉对李世绩的分析以后,也有过打算招降李世绩,但现在突厥突然要退兵,自己成了劣势,再提招降恐怕也是自取其辱了。
颉利退兵的命令传到阿史那萧骨军中以后,李承明拱手道:“萧骨兄,你我兄弟就此别过!但愿他日能够有缘再见。”李承明要往西南去山东,阿史那萧骨则得跟着颉利往西北返回草原。
这时突然刮起狂风来,呼啸地从众人身边掠过,原野顿时处处黄沙弥漫,一片昏茫。
阿史那萧骨大吃一惊道:“楚王兄弟还是随我回草原!我们退兵以后李世民一定会全力攻你,你属下兵微将寡,如何能抵挡的住?”
李承明苦笑了声道:“还在很多先父的旧部,与小弟的下属正在山东为小弟浴血奋战,况且小弟的母妹也在山东,小弟无论如何都得回山东去,就算是死,我也不能抛弃我的母妹,和先父那些忠心耿耿的下属。”
“楚王殿下少年英武,雄气勃勃,笑傲天下。原以为起兵举义为父报仇,当如轰雷闪电,山崩冰裂,势震当代,威传后世。却不料虎头蛇尾,未建寸功,现在可汗退兵,殿下孤掌难鸣,担心前途渺茫是也不是?”这时候赵德言策马赶来说道。
“承明之心事,尽赵先生的意料之中。我根基甚浅,声望不著,名公巨族看不起我,必定都会倒向李世民,承明生死事小,只担心我死之后,再无人能替先父洗去冤屈了。”李承明答。
“薛延陀部造反,军心不稳,可汗退兵也是迫不得已。不过可汗让我转告殿下,如果殿下在汉地支持不下去的话,随时可以退入草原养精蓄锐。”赵德言道。
李承明拱手道:“请赵先生代我谢过可汗。”
“可汗知楚王殿下一定会去山东与燕王汇合,他见殿下护从不多,怕您路会出事,特令阿史那萧骨率精骑一万,护送殿下安全到达山东。”赵德言又道。
“真的,那太好了。”阿史那萧骨道。
“赵先生,就此别过,祝可汗一路顺利,荡平叛逆。”李承明又拱手道。
“赵某也祝楚王殿下,一路顺风,稳占河北半壁黄河以北克成大业。”赵德言拱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