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玉澜堂暗战(1/2)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等克里斯托弗的专访出笼,再加上英国公使大闹刑部衙门的消息传开,北京城的官场便轰动了。
看看人家赵衡,这话说的多硬气?非常惊讶、非常愤慨、非常可笑!这三句非常之言,像三记响亮的耳光抽在崇礼和刑部脸上,真是非常人说非常话,快意之极。
刑部一干人等上下脸都是绿的,半点神气也没有。而总理衙门的众人,则大都在心底叫好:让你这班杀才以言辞罪人,人家好好写几本书,半个字都没提咱大清国,你哪只眼睛看出来影射朝廷?是不是瞅着人家书卖得好,连洋人也认,就要使这样下三滥的招数?
原以为洋鬼子郑重其事地将《列强战略》为总理衙门必读书不过是夸大之言,到今儿个来看,却实在有细读的必要,这位海外归来的赵先生,果然如同那场“首发仪式”一般,很有出人意表的行为。搞西学的一班人等无不眉飞色舞,洋洋自得。
凌天锡很享受这份快感,面上虽然不动声色,心里却乐开了花:中堂果然宝刀不老,略施以夷制华的小计,便逼的崇礼手忙脚乱,接下来就要看启秀和徐桐能不能招架了。听说广东御史已在串联,准备上联名折子弹劾崇礼,安的罪名也是极大:妄动刑名、进退失据、惹动交涉、贻笑友邦。听说串联之人本来还有点顾忌徐桐,但现在洋人业已开炮,无论下一步如何,御史也算是师出有名,就算扳不倒崇礼也能闹他个灰头土脸——看你还敢不敢不拿正眼瞧言官?
高平川、郭广隆平时一般是不看报纸的,但现在赵衡关在牢里,他们心急如焚,对任何有关的消息都不放过,倾注了极大的关心。
郭广隆弄不清楚采访是什么东西,但他知道这个洋记者是为他兄弟说话的,便不好意思张口闭口洋鬼子,反而学着斯文味道说:“这位洋先生倒是个明事理的,能帮着咱们说话,赵兄弟说得不错,看人不能一概论之,中国人未必都好,洋人未必都坏。”
高平川则是惊讶于赵衡的能量之广,瞧瞧,连人家英国公使都出面说话了,这面子还真不小。都说朝廷怕洋大人,这会公使大人出面,看来文远兄的性命应该是无忧了,可什么时候能放出来呢?
梁士诒却是跑去书局印书了,他原以为赵衡胡闹,没把交代的事放心上。天晓得到半下午时分就有一叠的电报送来,全是各地书店发来要书的,说事件一见报后,各地书店的存货卖了底儿掉,每一封电报都是十万火急。中国人就这脾气,你越要禁,越是有人看,原本各地的风潮已经退去,现在冷不防平添如此变故,当真是想不红火都难。
“文远的商道……”高平川叹息一声,“真是远胜于我啊。等他出狱后,无论如何都要劝他,别舞文弄墨了,经商挺好。”
“赵兄弟志在千里,哪里是一个区区商行放得下的?”郭广隆调侃道,“就算是文远兄开商行,你也是二掌柜的命。”
荣府花厅里,荣禄放下报纸,对樊增祥说道:“怎么样?老夫说的没错吧,他就是只胆大包天的孙猴子,这世上就没他不敢的事情。”
“中堂明鉴万里。”樊增祥也是笑意盈盈,“听说英国人的正式抗议书已发到总理衙门了,崇受之(崇礼的字)灰头土脸自不必说,连带启颖之(启秀的号)和徐荫轩也碰了不大不小的钉子,当真是出人意料。听说庆王爷深为此事头疼,不知该如何答复。”
“还能怎么办,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犯不着为了一个区区赵衡和各国交恶。”荣禄自顾自地一笑,“我就是在琢磨,御史的弹劾、窦纳乐公使的抗议、《北华捷报》的报道,怎么就那么机缘巧合,凑一块儿呢?”
樊增祥心里一惊:“中堂是说那小子?”
荣禄摇摇头:“他还没那么大能耐,光一个记者我信,若说他能请动英国公使,我认为绝不至于。他后面有高人啊。”
“会是谁呢?”樊增祥苦苦思索,“能不动声色就请动英国公使,来头自然非小,遍观朝野,有这等能耐的只怕一只手就数的过来,学生可没听说谁与赵衡有关。”
“谁说一定要认识赵衡?”荣禄大笑,“这小子恰逢其时,做了西学、洋务典型,徐荫轩也不见的是非要和他过不去,双方见招拆招,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您是说?”樊增祥终于明白过来了,伸手往外指了指,“贤良寺那位?”
“可能极大,但看不出路数。照我说,这事情奇就奇在这小子还在大牢里蹲着呢,怎么让他把消息放出去的?”
“中堂莫非忘了梁学士?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广东御史串联听说也是梁某人的手笔,这位梁学士对洋务可热衷的很。”
荣禄点点头:“难怪这小子有恃无恐,步军统领衙门打好了招呼了没有?可别让人狗急跳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