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林则徐-初涉官场(2/2)
既有能力,又得到领导赏识的林则徐,终于得以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御史大家都清楚,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和弹劾,而且是不受地域限制的,一般情况下即使弹劾有误也不会获罪。虽说只是从五品,但能量却是很大的。
林则徐上任不久,就上疏对水师副将张保的任职提出了建议。
张保,又名张保仔,也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在大陆不太出名,但是在香港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还以他为原型拍了很多影视作品。之所以说他传奇,是因为他做官前的职业很特殊,在海上做没本的买卖---海盗,而且是大海盗,引用当时官方的说法是“海洋巨寇”。
张宝海盗团的实力很强,在广东、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区还跟葡头牙人干过仗,后来被朝廷招安。据说招安的时候,张保麾下有一万四千多个弟兄,二百七十多艘船,一千多门火炮。都说同行是冤家,招安后的张保对前同行们毫不手软。在几次剿灭海盗的战役中,屡立战功,直至做到了从二品水师副将,驻守澎湖岛。
林则徐的这道奏折,其实不是针对张保个人的,而是以张保为例,认为这些被招安的人出身不好,恶习难改,尤其像张保这样的,虽然没犯什么大的错误,但常年吸食鸦片,一身强盗习气。让他驻守澎湖岛,孤悬海外,说不准以后会干出啥事来。所以建议嘉庆皇帝对所有招安人员的品级进行限制,谨慎任用。
嘉庆看过奏章后深以为然,并对这个新任的御史提出了嘉奖。至于张保就比较悲催了,终其一生也再没升过职。
受到表扬的林则徐再接再厉,一个月后又上了一道疏。这道奏疏使林则徐和他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对头琦善产生了第一次重要交集。
在林则徐上疏的前一年,年仅29岁的琦善刚刚接任河南巡抚。巡抚是清代省一级的最高领导,又称“抚台”,品级是从二品。但为了保证封疆大吏在辖区的权利和地位,清朝制定了总督和巡抚的加衔制,一般的巡抚都加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就是赋予了巡抚在辖区内的兵权和对各级官吏的纠察权。在这两个加衔里,副都御史衔是正三品,侍郎衔是正二品。也就是说,一般的巡抚实际上是正二品官衔。还有不一般的,像琦善的任职地区河南,以及山东、山西等几个地区的巡抚还兼着提督衔,而提督是从一品。
不到三十岁的琦善就跻身至一品的行列,不得不说他的官运实在是太好了。可能正是因为之前的运气太好,刚到河南的琦善就摊上了倒霉事,赶上了洪水爆发,致使马营坝决口。好不容易把缺口堵住了,仪封又决堤了。这下事大了,本来决堤就属于重大事故,这还接连决了两个地方。从古到今,这类事故的责任都得由当地的最高长官来承担。于是,连巡抚位子都没坐热的琦善被嘉庆免职,以主事衔留在当地继续主持河堤修复工作,也算是让他戴罪立功。但是这个功很不好立,因为工程进展缓慢,让他一筹莫展。
琦善没办法,林则徐有办法。
林则徐发现工程之所以迟迟不能竣工,主要是因为负责采购筑堤材料的承包商趁机囤货,企图抬高工程材料价格导致供货迟缓。于是上奏嘉庆,建议饬令当地官员严查这种囤积居奇的行为,限定以正常价格购买材料。嘉庆采纳了林则徐的建议,工程进度得以恢复正常。
后世很多人都提出,林则徐与琦善的交恶就是源自于此。客观地说,林则徐的这道奏疏主要还是对事不对人的,而且在林则徐上疏前,琦善就已经被撤职。虽说这道奏疏可能让主持工程的琦善丢了些面子,但能让工程迅速竣工,使他从倒霉的修堤工作上脱身,也算是帮了他一把。没过多久,琦善就被嘉庆调到山东做了按察使,第二年接任了山东巡抚,继续做他的封疆大吏。所以要说琦善因为这件事就恨上了林则徐,我觉得有些牵强。
至于林则徐,因为他连续提出的这两个建议让嘉庆大为赞赏,在随后的京官考核(京察)中被评为一等,受到了嘉庆的亲切接见,并记名道府用,一个月后,实受浙江杭嘉湖道。
道是清代省以下,府以上的一个行政单位,官职名称为道员,又称“道台”,正四品。从职能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管省内某一项事物的巡道,比如有管盐的、管粮的、管水利的、管军备的等等各种道;还有一类是分守道,负责省内某一地区的行政管理。杭嘉湖道就属于分守道,隶属于浙江省,下辖杭州、嘉兴和湖州三府。
林则徐连升三级,开启了他后半生的地方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