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忙忙活活当新郎(上)(2/2)
等酒足饭饱,天使率队回皇宫。在金阳殿外打住,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元宫复皇命。我再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问名纳彩的事就交有康大和他们去忙,我回到乾元宫也不能闲着,在等康大和他们回来复命的时候,我向七王爷问道:“西蒙古和吐蕃那边有消息了没有?”
“派出的使臣已经送回了消息,西蒙古卫拉特部固始汗、喀尔喀部温禄汗、吐蕃藏巴汗丹迥旺布、康边白利土司顿月多吉都已派出使臣赴京,固始汗甚至明确表示希望皇上调停蒙蕃教派之争,其他几家虽然没有明说,不过派出的皆是高官,看这意思是希望朝廷有所表示。”七王爷禀道,“皇上,这几家的使臣在皇上大婚前必可到京,大婚礼成,正是在他们之间进行斡旋的时候。”
“好,到时候先让他们看看大汉的军容,他们也好更听话些。”我向七王爷交代道。以军威震服外番是常用的手段,我何乐而不为?
“金国皇太极也已派出使臣赴京恭贺,对于金国来说这是与咱们修和的机会。皇上,咱们不能没点表示。“七王爷又说道。
我鄙夷的哼了一声:“金国嘛,朕想着倒要先问问他们,大汉的大学士许名秀赴金已近两年,到现在是死是活都还不知道,他们金国对这事一点表示都没有,这是修和的诚意?”
其实这话也是多问,许名秀去金国已经快两年了,到现在没有一点消息,以皇太极的作为,许名秀不是以死明志就是投向了皇太极,如果是后者,皇太极根本不会把许名秀的下落告诉我,皇太极既然要用贰臣,那就有保护贰臣家眷的义务。
“皇上,许尚书赴金两年,到现在没有消息,恐怕是耐不住北方苦寒,已经不在了。此事自然要问金国,不过金国既然已经示好,咱们也不能硬撑着,金国事小,要是因此冷了其他外番的心恐怕就不妥当了。”七王爷小声的提醒我道。
嗯,七王爷说的也有道理,许名秀是死是活先不去说,今后如何对待金国却是个大问题。好歹女真人也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里的一个,如果皇太极有与我争天下的能力,我倒是有必要以战争灭了他们,但既然他们已无这个能力,那我还得用和缓的方法把他们逐渐融入”民族大家庭”的怀抱里,要做这些,首先就得借俄罗斯人的手使金国不得不靠到大汉这一边来。
“此事朕心里有数,皇太极过的也不容易,南边刚刚被大汉打了一顿,西边也刚刚与兀良哈停手,现在估计北边又不安稳了。既然皇太极向朕称了臣,朕就得让他觉出做大汉臣子的好处,从此不敢再轻举妄动。”
国事永远也商议不完,午时后康大和他们把脸喝得红扑扑的回来交差了,我的议事工作再次转回大婚的事,先是装模做样的听康大和他们汇报工作,然后再装模做样的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事完了以后还得赐宴,康大和他们是喝不了了,敬陪在桌前依然是装模做样。
等纳采、问名的事完了以后,规矩还多的很,什么纳吉、纳征,什么告期。告期就是把结婚的日期通知史景隆家,忙完了告期,史娉婷就算是老陈家正而八经的媳妇了,大婚的序曲也才算结束,可是算算时间,这一下子就过去了半个多月,接下来才是大婚的正式“节目”。
到了大婚的正日子,又是一派忙活。要是在民间,结婚的时候新郎官要去丈母娘家亲迎新娘,但是皇帝不是一般人,自然不能屈尊到老丈母娘家去接新媳妇儿的,所以要派两个“儿女双全”并且支份近的亲贵做代表前去,好从他们身上借点儿“仙气儿”,为了这事,康大和他们费了老大的思量,最后确定由七王爷和荣王前去。荣王是我远一层的哥哥,让他与七王一起去迎亲,就避免了叔公公迎侄媳妇的笑话。
“正日子”的一大早天没亮我就醒了,可是却不能起来,这一天的安排都得按钦天监认定的“吉时”进行,皇帝也不能乱了规矩。我躺在龙塌上很是恼火,看来有必要整治整治这套“封建迷信”了。可是想了一想,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就是在原来那个时代,结婚的事规矩也不少,大家图的就是一个吉利热闹,我要是把这些婚礼礼节简单化了,老百姓都不愿意我。
好容易捱到吉时,乾元宫总管太监许仕勤大公公才来叫起,然后绑架似的让人给我打扮一番,再将我按进銮驾在一大群亲贵和大臣的簇拥下去太庙祭祖。等祭完了祖,又在鼓乐声中将我抬去了乾元宫。
乾元宫里,迎亲和册立皇后用的节、表章、金印等等放在大殿内临时设置的桌子上。我还得走过去装模作样地查看一遍,这才升座。此时的皇宫里到处张灯结彩。各主要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和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就等着那一套繁琐的礼仪过后,皇后娘娘入主后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