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登临居庸关(2/2)
天雄说着,便激动地朗诵起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蕊莲笑盈盈的:各位,我提一个问题,大家来猜一猜。这四句诗,按意思可以分成两层,前两句为第一层,后两句为第二层。你们猜,这两层诗句,分别是在鹳雀楼的第几层写成的?
天杰笑了笑:蕊莲妹妹,这还用猜吗?一层是在一层写的,二层是在二层写的,写完以后,一层、二层是在三层朗读的。
天杰一番话说得众人哈哈大笑起来。芳莲说:不然,一层是在一层、二层写的,二层是在三层写的。
蕊莲笑了:此话怎讲?
芳莲说:王之涣在一层看见太阳落山了,写了第一句,就没词了,写不下去了。然后他继续向上攀登,到了二层,望着滚滚奔流的黄河水,脑海里便涌现出第二句。这时,又没词了,便继续登楼,到了三层,四处眺望,豁然开朗,便写了二层的两句诗。
蕊莲连连点头:姐姐猜想得很有道理。
珍珠微微一笑:我是这样猜想的。一层、二层都是在三层写的。我们似乎看见,王之涣和朋友们,一边登楼,一边眺望,一边谈论,一边构思,等到了三层,扶栏远望,感情激荡,浮想联翩,两层意思,四句诗歌,全都奔涌出来了。
蕊莲频频点头:好好,珍珠妹妹猜想得最为合情合理。
天雄说:不然。对于珍珠妹妹的猜想,我不敢苟同。登鹳雀楼,心境平和,刚进入楼内,遮遮掩掩,无法看见很多景物,所以一层无诗。到了二层,凭窗眺望,看见了白日西坠,黄河奔流,感情涌动中,自然有了一层的两句诗。诗人这时还想看到更远更多的景物,也就顺势向上攀登,到达楼顶部的三层,当他极目远眺时,二层的两句诗便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蕊莲不断地点头:对,对,大哥猜想得最有道理,最合情理。
直到这时,舅父才说了一句话:你们的猜想,真让我开了眼界……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