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宵佳节(1/2)
宵禁,是从秦时商鞅变法提出来以后华夏大地一直坚持执行的一项政策,只要是官府机构的驻地,宵禁的执行自始至终都是非常的严格。从官府确定白昼结束的那一刻,任何无关人等不得无故上街行走,如果有突发事件,那也必须得得到巡逻街道的官差的同意。总而言之,封建时代能够无故夜行而毫发无损的只有三种人。第一,你活动的地域没有驻地官府机构,譬如说乡下,譬如说山里;第二,你爹或者你自己是类似李刚状的物体,这样完全可以不把巡城兵丁放在眼里;第三,你爹或者你自己是巡逻城池的官差兵丁,大家自己人好说话。其他的人一经发现,必然是严惩不贷的。当然,不是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得全部宵禁,在某些特定的节假日里,官府还是允许百姓们夜间狂欢的,譬如说今天——元宵节。
元宵节可以说是华夏百姓很为重视的节日了。在这一天,百姓也好,官府也好,甚至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皇家,都刻意精心装饰粉刷门面,力求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而元宵佳节,最富盛名的自然是元宵灯会了。在这一天,小家小户贫民百姓自己制作的袖珍小彩灯丝毫不逊颜色,豪门官府比拼的大型彩灯自然是奢华至极,而代表天朝大气的皇家彩灯必须得力压全场,冠盖京华,更何况当今坐在金殿上的那位可是个极其爱出风头的主。
周云朝自然是天还没完全黑就被白天没有养精蓄锐晚上依然活蹦乱跳的梁小七拉了出去——不愧是不死小强啊。
“我说云朝你快点啊,走慢了待会就挤不到前面了!”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梁小七急急忙忙的催促着,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往朱雀门街涌去,周云朝还在那边走边欣赏各家各户挂起来的彩灯,真是急死个人了。
“慌什么啊,皇家的彩灯那么大那么多,站得远点不一样看得清吗?”周云朝津津有味看着周围豪门大家挂起来的各式各样的彩灯,这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和文化啊。
“哎呀!当然是走得近点看的清楚了,说不定皇帝陛下到时候也要出现在朱雀门上呢!难道你不想看看皇上长什么样?”梁小七急切的道。
还真不想,周云朝腹诽道,不过没敢说出来。“那可说不准哦!要不这样吧,你先去朱雀门那抢个好位置,我先看看这边的官灯!”周云朝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小子哪里是看灯啊,完全是哪热闹往哪凑。
“哎!好嘞!你快点赶过来啊,到时候你都挤不进来了!”梁小七想想觉得有理,赶忙拔腿就往前跑去。
看着梁小七急匆匆的背影,周云朝摇摇头,继续欣赏周围的彩灯。走到通义坊和通化坊交界的路口上,却是见到许多人围在一起,还有的不时的拿着毛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不时赢得周围一阵阵的喝彩。从熟悉京师的梁老掌柜的那了解到,这通义通化俩坊靠近皇城,住的都是些达官贵人,这些地方挂起看来的彩灯自然是不同凡响。
周云朝靠近过去,原来不知道是哪个豪门大家或者官宦人家在路边靠墙的地方搭建起临时的连廊,一字的排开着,连廊里的柱子上各挂着许多精美小巧的彩灯,这些彩灯虽然很小,却是制作的异常的精美,每个彩灯上或是画有山水,花鸟语虫,绝色美人,或是题有若干字迹,规则很简单,就是根据彩灯上的画或者字,或诗,或赋,或画,只要你能得到在座各位以及主家派来的评判的认可,这一盏精致的小灯就送给你了。周围围观的大多是些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己认为的)才子学士们,夺得彩灯不是重要的,最主要的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力压旁人,博得头筹。文人嘛,总有点相轻的苗头。
“哎呀,王兄王兄,你这篇《咏美人》可当的上是妙笔生花,沈博绝丽,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大有直追曹子建《洛神赋》之势啊!”一位高高瘦瘦的书生拿着一篇赋装模作样的摇头低咏,大言不惭道。
“哪里哪里,李兄你作的《鲤跃龙门图》才是栩栩如生,看来李兄对于今年的大比是成竹在胸了啊!”王书生连忙推辞谦虚道,不过脸上的洋洋得意之情连隔着很远周云朝看的清清楚楚。
“张兄这首《名利于我如浮云》一出,咱们的诗都是黯然失色呀,看来这盏灯是非张兄莫属了哇!”另一个眯眯眼的书生正瞪大着眼睛赞扬着一首诗。
“见笑了见笑了,赵兄你的《塞外曲》那也是不蔓不枝,掷地有声啊!”谦虚是华夏的传统美德嘛。
“钱兄………………………”
“许公子……………………”
……………………………………
听着这些人在那自吹自擂,恬不知耻。周云朝好笑的摇摇头,这个办法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虽然有点创意,不过也仅限于这些自傲自负的书生们相互炫耀吹捧,寻常百姓却是望而生畏的。觉得有点意兴萧索,周云朝转身准备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