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安定之战(二)(2/2)
能权宜处理的,就无需上报诸葛亮,毕竟七八万的大军所有细节都要诸葛亮躬身亲理的话,这是扯淡的。
魏延是义阳人,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并非四川本土人士。而河南因为地理因素,东汉末年遭受战火的程度并非最大,几十年的积累,整体识字率还是不错的。而魏延在这方面也并非粗人一个,总而言之,魏延阅读批示公文,毫无压力。这上头就是诸葛亮也是另眼相看的。
而且魏延对于军事上信息的掌控力度也是以前就培养起来的,手下很有一些精锐的探子,全是百里挑一的,几乎相当于这个时代的谍报人员,一身功夫了得,情报获取能力更是出众。诸葛亮之前对魏延的自成一体的情报系统颇有些微词,但魏延曾几次因为及时获取重要信息,上报诸葛亮,让其战略分析更加完美,这才默许了魏延情报系统存在。
衙署之外,突然传来轻轻脚步响动之声。一名在门外值守的亲卫低低询问了两句来人。进来通禀:“将军,探子来报。”
魏延嗯了一声,也不抬头,继续看着公文:“是长安以南,还是长安以北?”
亲卫低声回禀:“长安以北。”
魏延忙不迭的摆手,亲卫躬身退了出去。接着进来一个长大的汉子,一脸风霜之色。身上还有雪花,此刻开始化了,随着脚步一滴滴落下,洒出一道水痕。
魏延笑道:“辛苦了,等会将些好酒好肉,旁边烧个热铺,好生睡一觉。回程之时,说不得还要辛苦你。”
魏延一向着力培养情报人员,将来回归了都是要安排任职的,所以十分亲厚。这亲卫显得要随便一些,虽然疲累,却还是咧嘴而笑:“就巴着将军这顿酒肉……有将军犒赏,如何谈得上辛苦?”
魏延笑笑,示意他将搜集的情报递上,面上自然是一番轻松做派。诸葛亮一向严谨治军,加之诸葛卧龙的天下第一谋士光环,身边的军将整日都是绷得紧紧的。魏延却是实实在在厮杀到如此地位,与下属更加亲厚一些,军中的人缘也是不错的。
那亲卫自己也有自己的判断,搜集的情报虽然不利于己方,可对自己的将主以及这如孤岛的安定城,还是信心满满的。
不料魏延接过,匆匆看了一番,新下顿时就是一沉。
情报很简单,就是司马懿对于诸葛亮卡断潼关连接安定的必经之地——长安,不闻不问的继续安排粮草输送安定城,同时调集六万精兵从侧翼向我军进发。后续还有号称十万大军准备徐徐进攻长安。
情报还加了亲卫的时间估算,这粮草的运送就算能绕开长安,也至少得有十多二十天的时间。还不算如何绕开长安这个几乎不可能绕过去的问题。当然这些就不是亲卫能考虑的范围了,只是把搜集的情报快速反馈给自己的将主。
可魏延却觉得不对劲,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司马懿老谋深算,兵法奇精,这种大动作自然瞒不过探子的耳目。可如此安排,却是庸才中的庸才所为而更加不堪,单单粮草运送便是根本狗屁不通。
“情报确切度如何。”魏延并未抬头,似乎轻飘飘地问了一句。
“将主放心,情报来源十分确切,只是并未看见粮草的车马,想必这寒冬腊月,司马懿老贼要凑出如此大量的粮草,组织民夫拖运,跟随大军行动,也非易事……属下……”
那探子亲卫正准备继续说几句轻松闲话,却看着魏延面沉如水,顿时不敢说下去了。平日里魏延和他们自然打成一团,每逢紧要关头,却是连诸葛亮都得谨慎挡着,因为他比诸葛亮还要狠。
魏延多年的厮杀经验,此时已经嗅到危险的气息,深深吸了口气,断然摆手:“说不得要你辛苦了,不必休息。带上本将军的手令过去,着急北方所有的探子,尽可能的搜集粮草动向情报以及司马懿的军队动向,一定要亲眼见到粮草的动向!切切不可有误!”
这一瞬间,魏延已经确定了司马懿的策略中还有让人看不见的动向。一则赶紧上报诸葛亮,二则寻找司马懿粮草的确切动向,这粮草拖运出了潼关绕过长安是扯淡的事,长安近五万的守军,加之作为后援后勤的集散地,想要攻下来,没个翻倍以上的人数填命,是不可能填下来的。所以这粮草的动向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诸葛亮攻取安定城作为战略要冲是十分重要的,容不得闪失,而一旦安定城粮草接应上,熬过冬天,这时间战线一场,蜀军锐气已失,魏军在对长安施加压力,此战必败无疑!
(昨日我跟一个编辑说,帮我留个言吧,凑下人气。反复说了两次,中间穿插他的回话,最后我忍不住又说了一次,他才问我,是书评么?我崩溃。然后我说我说了三次了,老大,留个言,捧个场啊。他又问怎么捧?我吐血。最后我又是截图聊天记录又是解释,他终于看懂了,哦,说清楚就行了嘛。我想杀人……。我当时严重怀疑我是否有语言障碍,真的。然后这编辑还给我发了个凹凸曼的超人表情过来,凡是就是不去留言,我就疯了……我凌乱的不成样子,话说现在的编辑都肿么了)
(当然,不是起点的编辑……,我还没见过起点的编辑,不过我相信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