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灵幻天书 > 第七章 护陵道士

第七章 护陵道士(1/2)

目录
好书推荐: 打开错误的亚瑟王传 日光爱人 暴走分卫 乱世小民 杀魔 都市极品教师 回到村里种地去 万能项链之奇幻修真 复仇之夜 紫府仙庭

妖怪比起凡人来可是要厉害的多了,至少他们不必害怕坟墓中因为长久封闭而产生的各种毒气。

黄毛巨鼠就这样俯着身子,在地上一拱一拱的小心翼翼地开出了一条能够从地下直接通往萧宏大将军墓碑前的土道,土道看起来打了十七、八米的距离,在土道的尽头已经可以看见历经了千年还未腐朽的墓门。

“萧宏,字宣达。中国南朝梁皇族,曾任太尉、骠骑大将军等职,后领扬州刺史20余年,极尽搜括聚敛之能。”墓门上隐隐的,是跨越了千载时光的黄金文字,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泽,黯淡的装饰在门前碑上。

“很明显,当时的开挖者根本就没有找到萧宏坟墓的真正所在。”九尾狐少年从腰间的兜中抽出一卷报纸,上面有记载了当时以李江鹏市长为首的挖掘报道:

“萧宏墓石刻位于南京栖霞区尧化镇仙宁大学城应天学院外荒野中。”

“1997年春夏之交,南京市博物馆与栖霞区文管会联合发掘了一座大型的南朝墓葬,该墓呈“凸”字形,全长13.4米,由封门墙。甬道、墓室、排水沟等部分构成。墓室四壁外弧,内长7.7米,内竞3.7米,高5.25米。团早年遭盗掘,仅出土有少量的铜镜、铁镜、铁棺针、陶凭几、陶盘。陶涌。鎏金铜钉、青瓷盏、青瓷唾壶、石墓门等遗物,还出土人牙4枚。其中石墓门上浮雕有人字拱,在建筑学上具有参考价值。这座南朝大墓被认为就是萧宏的陵墓。”

“萧宏墓前石刻在1956年曾进行过修复,现存石刻3种6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均为雄兽。西辟邪已碎成数块,横卧在水沟蔓草之中,仅有雄性器官部分尚可辨认。东辟邪原倒在深约1.5米的沟中,50年代升高到地面,搬到长3.87米、宽1.80米、高0.74米的基座上。为南朝石辟邪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石辟邪。”

老狼点了点头,道:“萧宏是什么样的人?他既然把自己的坟墓安排在了云蟠祥阵之上,必然和我们修真界也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更何况,像他这样或者便视财如命的人,没有可能不给自己安排一份丰厚陪葬的。”

一道宽大的石梁横在墓门的前面,看得出来至今还没有活人来到过这里。

“越是这样,就越是需要小心。这种坟墓中的情况谁也不知道,萧宏既然有本事把自己的坟墓作与这云蟠祥阵相结合,想必也应该是有些手段的,在墓中更不知道还安排下了什么样的机关等着我们呢。”

老狼回头斜眼瞥了瞥曌教一干人马,不再多说,只是让黄毛巨鼠从他的肚子里吐出了一个背包来。背包里面装满了雷管引线还有各种爆破工具。

“嘿,这可真方便啊。”周雅茹啧啧称奇,难怪看着一票妖怪都是空着手进应天学院来的。原来他们竟然是把行礼都藏在了自己的肚子里面。

可是,真的要在应天学院里面进行爆破么?他担忧的看了一眼陷入沉睡中的应天学院,希望这些妖怪们的安眠咒足以让大家继续睡下去吧。

那黄毛巨鼠用自己的一双利爪,比起部队里的专业工程兵还要迅速,很快就在石梁上打了孔洞把炸药一股脑塞了进去。

“好,好了。我们,赶快撤退。”黄毛巨鼠身子就地一滚,恢复了猥琐模样的人类身体。

老狼点了点头,走到队伍的最后面,发令道:“好,我们走!”

等到后面的四个人都退出了土道以后,老狼双手张开,一道无声的咆哮散成了波纹。只见他的头脸瞬间便做了一只白毛野狼的模样,像极了西方传说里的狼人般。

嘴一张,顿时一道红黑色的火焰从老狼的七窍中喷了出来,点燃了地上火药的引线。

周雅茹放下了手中的夜视望远镜,扯着王成君和葛俊问道:“这也是道术么?都从嘴巴里面窜出火来了。”南方人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很冲的话,会说他是吃了“枪药”。

而老狼这嘴巴一张,何止是吃了“枪药”?简直就是吃了“火药”一样。

“这就是三味真火了。”葛俊开口道:“道书中记载:心者君火,亦称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肾者臣火,亦称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脐下气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这就是三昧真火了。”

周雅茹“哦”了一声,然后就继续看起那群妖怪的动作来了。

事实证明,这三味真火引发的火药爆炸,在老狼的法术控制下并没有发出太大的响动。只有一阵闷响,然后几个妖怪就紧紧的跟着老狼冲下了土道。

石梁已经变成了一地大大小小的碎石,最大的也不过拳头大小,原本积满了泥土的墓门已经变的干干净净,上面用黄金嵌满了长条形状的符文,在日月之光的照射下闪闪放着诱人的光彩。

九尾狐少年上前了几步,谨慎的打量了一眼墓门上的花纹:“这是三皇派所下的降魔符,看起来是用来封印里面东西的。”

老狼咬了咬牙,都已经走了这一步,他没有后退的本钱了:“不管这么多了,准备开墓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