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良田千亩(2/2)
这个宝贝应该是老爹省钱藏起来的,只是他死去的实在太突然了,所以没来得及告诉我。这些金银财货,对我的吸引力其实只能算是一般,多多少少都差不多太多。假如缺钱了,按照一些历史小说的套路,甚至造造小玻璃球,都能成为富甲天下的大商人。
(⊙o⊙)…这种说法看起来有点很不靠谱。我虽然知道玻璃是靠石英砂烧制而成,但具体是怎样烧制、需不需要其它的配料、中间具体的cāo作步骤又该如何等重要关窍,却还是睁眼一抹黑。
但挣钱之路并不局限于烧玻璃珠,只不过现在实在不太缺钱而已。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幼仪一起,带了秀秀、阿锦、阿瑟这几位丫头,去永福寺中烧香拜佛。当然,这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观看出自我手的壁画大作。
道坚早就知道我要来,在寺门外面迎接,身后还跟了十几个大小僧众,可以说是隆重之际。毕竟我在这里留下的壁画,会成为以后永福禅寺兴旺发达的根基。
幼仪虽然戴孝,因为要抛头露面,难免换上了一身盛装,颜sè素净,却也凭空增添了几分俊俏。而且世家出身,父亲虽然落职赋闲,但毕竟曾经通判一州之地,兼之她饱读诗书,待人接物都极有分寸,就看现在出现于众人面前,一举一动之间,都流露出一股端庄大气。
道坚自然是各种言语奉承,如果不了解情况的话,肯定会以为是什么宰相家的公子来了此处寺院。他身后有些一大早就被长老支使来站岗的和尚就有怨言了,心里想着这两天方丈一直有事没事就跑到佛堂去观看那些壁画,甚至晚上起夜,也要再去大殿、二殿检查一遍,生怕这些壁画一不留神就会全部消失一把。
在寺中盘桓了半晌,最后就往家去了。很自然地,娘子以及大小丫鬟都表示了对我作画技巧的钦佩之意,我心下自得,转眼又想到自己是在千年前的人面前炫耀后世的画技,得到如此赞誉,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张管家之前又和我说城东四十里的景德镇上有仈jiǔ顷上好的田地,最近家中娶亲、丧葬,而且也到了chūn忙季节,也该去巡视一番。这时候的人们发家致富(主要是读书做官、其次就是经商和当兵,再剩下的就是侥幸而进的外戚之类)之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都会选择置办田地。家业家业,在宋朝人看来,除了家,就是田地。这种风俗和当时不发达的社会经济以及重农抑商的风气有关,经济不发达,则值得仰仗于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重农抑商又导致没有其它的投资渠道(很多人,即便是商人,有了钱之后第一想法就是回到家乡广置田产,甚至到了清朝以及民国初年依旧如此)。而且宋朝“不抑兼并”,也就是说允许土地zì yóu买卖,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促进了这个趋势的发展。
西门庆一家购置的田地并不算多,只有十四五顷而已,一顷等于一百亩,当时的一亩和前世相比,只是小了一点点而已,大致可以认为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如西门庆这样的一县富豪,拥有一千四百亩天地,只相当于一个小农场的土地,绝对称不上多。较之以宋朝的标准,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北方一亩地视田力好坏只有半石到两石的收成(一石大概等于一百一十斤),只是不是耕种地主家土地的佃户,每家三五口人,也会有一顷左右的土地。
提起宋朝,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当最开始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来到这个朝代,心中也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各种关于宋朝的各种印象。
文采风流的苏轼、坚持变法的王安石、砸缸救人的司马光……jīng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名将狄青、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开国之主赵匡胤、书画皇帝赵佶、南渡临安赵构……大jiān臣秦桧、大jiān臣史弥远、大jiān臣贾似道……
除了这一个个或形象或陌生的人名、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物:欧阳修——文学家,醉翁亭记的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岳阳楼记的作家,庆历新政;寇准——澶渊之盟,宋辽百年和平的缔造者;晏殊——词人,太平宰相;柳永——青楼里的婉约派大家,奉旨填词柳三变;李清照——千古第一女文青;辛弃疾——豪放派,很多词都上了语文课本;陆游——写了很多很多的诗词,他老婆叫做唐婉,因为婆媳不合儿子受气最后离婚;周敦颐、大程小程、朱熹——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太多太多了,多到我已经写不下来了。哎,人世间总有许许多多不能如意之事,所以还是等到第八章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