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第141章 李恪(二)(2/2)
朱棣:关系大着呢!
“或许是李世民的不安吧,在李恪赴任的时候,李世民给了一本《诫子书》。”
李信:照这么说,这也没一碗水端平啊!
曹操:是我,我也得膨胀,堂堂的皇帝怎么就分不清主次呢!
孝庄:按宠爱排的话,应该是李泰、李承乾、李治、李恪,可怜的孩子!
“就因为这件事,长孙无忌与李恪从此势同水火。”
“唐太宗立李治后大半年的时间,他觉得这个小儿子才十五岁,一直被养在身边没有任何经验。”
“于是唐太宗又想到了换储,而当时的李恪是唯一合适的人选,因为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王子都不是很成器。不是因为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世民这时候除了李恪别无他选。
“唐太宗为什么不立李治呢?因为在他的眼里李治是仁弱的。”
“李恪不仅治理能力突出,就连打仗方面也是一样,有一次唐代与突厥的对战中,吴王李恪竟单枪匹马将突厥的很大一部分骑兵逼退,他因此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李世民众多的儿子当中,李恪才是最像他父亲的。因此不仅李世民本人对李恪寄予厚望,连后世都是对他极高的评价。”
“但皇宫中到处都是眼线,作为太子的李承乾自然也就听说了这件事,便“病急乱投医”带兵造反直接代替李世民之位,这样一位整日萎靡不振的太子终究是敌不过老辣的李世民,最后也没有落得一个好的下场。”
“太子之位空缺,引得众多皇子蠢蠢欲动,然而唐太宗心中却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
“可是长孙无忌不同意啊,当时关陇集团势力那么大,唐太宗只能立李治为太子。”
“本来以他的才干是最有望被立为太子的,但他有着隋朝皇族血脉,无论是长孙无忌的压迫还是怕有改朝换代的风险,他都不可能会封为太子,而他也因为自己的身份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这时,李世民看到如此光景,便心生了易储的想法,毕竟作为一个合格的太子,不仅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和英武果断的做事风格,如果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最终只会加速朝代灭亡。”
“作为唐朝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担心他控制不好国家大事,毕竟“国赖长君”。”
他不可置信自己的想法,看向了父皇,父皇对他点了点头,居然露出满意的结果。
嬴政又问道:“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
“张姑娘不是反复提了好几次长孙无忌的势力大吗,而且李恪一点可能都没有,为什么要再次提起一次,刺激长孙无忌,这不是更让长孙无忌容不下李恪吗?我就是在这最后一句话看出来的。”扶苏说完再次看向了自己的父皇,想要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