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庆阳与凤翔:一般攻守两种结局(2/2)
元军也做了适当配合,兵力稍退也就一箭之地,竟然容忍出城的明军于护城河吊桥桥头打捞了一番,结果河中全是烂泥,并没有什么古怪东西。
明军主动撤回城内之后,元军却连一个时辰也不肯耽搁,继续他们的“傻子工程”——现在凤翔城头的明军士兵都这样调侃元兵的这种“行为艺术”。
一晃十余天过去,金兴旺于城楼之上看着不远处冒着箭雨施工的蒙古兵,突然感觉哪儿有点不对头,再三苦思就是找不到那灵光一现的感觉,周焕也来到城头与主将闲谈:“他娘的!鞑子兵退去之后,老子要在这护城河内种上莲藕,这么多黄土变成了淤泥,保证会长出肥藕大莲蓬!”
金兴旺激灵灵打了一个寒战,脑海突然冒出一个疑问!
也就是刚才自己那点感觉,现在有了答案:这么多黄土?这么多黄土从哪里弄来的?
“鞑子兵没有在远处运土过来呀,近处也不见什么大坑,这是……”金兴旺语调迟疑却面色突变。
周焕立即插话:“娘的!鞑子们在挖地道!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
将地道挖过护城河?然后穿过城墙下,趁哪个黑夜突然出现在城中?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这手段一般对待干枯的城壕还能说得过去,从水下穿越,这需要挖多深?
但是,自古道:“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贺宗哲看来还就是这么干着,这个耐性超人的家伙!
两人对视一眼,往城内看去:哪里会是地道出口呢?
这却不大容易猜测,只能紧急埋设了许多大缸,派出专人悉心监听底下动静,却格外失望:没有任何挖掘声音——莫非我们判断有误?
但是,元兵肯定还在地下深处施工!两人有了准备,观察元军取土地点更是格外留意,取土之处肯定就在城外不远,不过,那一带被元军设置的木寨墙遮挡,看不见里面的详情,只能看见黄土包从那里源源运出。
两人又率部出击了一次,元兵还是老样子:“工程兵”稍退便被骑弩掩护,看来贺宗哲就是坚决不让明军逼近那个取土之地,那里乃地道入口无疑!
一个明军士兵取下头盔捧了几把元兵洒落在地上的黄土,跑到两位将军马前:“将军,鞑子们运来的是些烂泥巴呀!”
这下明白了个大概:原来如此!元军运土到了护城河之后,不知用什么器具就势灌了护城河水,原路返回地道,底下深处的挖掘工程却是借河水软化土层,所以挖掘时省力不说,还动静极小。
这个细心的士兵被立即提拔为百夫长。
81
贺宗哲的“隐形施工处”总算明白了,可是出口还是很难寻找,不过,范围也不会太大,必然会在城门不远处。
两人观察了城门内侧的地形,不禁相视而笑了:进了凤翔城门之内却并非等于进城了,还有瓮城在等着一旦突进城门的敌军,元军将来的地道出口怎么也不会超出瓮城范围,否则那个工程量就大的简直不可想象了!
至于为什么名将贺宗哲会使出这种荒谬的“奇招”?两人也猜测了个大概:贺宗哲乃王保保部下名将,偏偏王保保是“关中四将”的死对头,而凤翔城原来却是“关中四将”之首李思齐的老巢,城防情况自然要对王保保一方严格保密,这贺宗哲不了解城内详细地势也在情理之中。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攻城方的主将却连城门之内有第二道防线——瓮城都不了解,这怎么也说不过去,也许贺宗哲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认为能突进瓮城就算大功告成了。
因为:事实上元军的突击队还就是在深夜突然出现,非常准确地出现在了四面都是城墙的瓮城之内!
很不幸,钻出地道的元军突击队刚开始还认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因为城内黑洞洞,连个警戒的士兵也没有一个,鱼贯而出也就越来越多。
大伙正感叹贺将军算无遗策之时,陡然四面高处铜锣大作,瞬间火把冲天,将瓮城之内照得雪亮,突击队员们这才发觉:自己处在了一个空荡荡的小城之内,被人死死关在了这活棺材里面!
头顶上一阵急雨——乱箭组成;箭雨中夹杂着乱石——连铜炮都不需要,城上的人们居高临下乱砸下去就是!
最可悲的是无处藏身,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射击死角,死地求生的元军几乎同时避向四个城门洞,谁知,瓮城朝内三个城门突然大开!
门洞中杀出了明军骑兵!
这下,钻洞进来的元兵心里大大抱怨:地道可恶!怎么不能让爷们儿骑马进来?平日都是自己挥鞭催马践踏两条腿走路的平民百姓,今个看来要体验一下被四条腿践踏的滋味了!
还来不及总结身心感受,痛哭都来不及寻找坟头!突进瓮城的元兵迅速被骑兵清除,当然,也有机灵的突击队员用比进来时快得多的速度退回洞内。
可是明军又往洞口投下的无数火把,滚滚浓烟顺地道直扑城外,地道成了大烟筒,少数运气好些的元兵得以从“烟筒”逃生。
看着几个灰头土脸的士兵从地道内钻出,贺宗哲又悔又恨!悔自己疏于搜集情报;恨明军阴险狡诈,怎么不早打个招呼?也省得老子费力挖洞呀!
可惜了!可惜了自己的“妙计”,可惜了将士的气力,更使大帅可惜的是耽误了时间,十几天过去了呀!
但是,懊悔归懊悔,仗还是要打,城还是要攻,不然如何有脸回军?王保保的将令之下可是砍过不少部属的脑壳!
也不知庆阳那边现在如何,那徐达也是在攻城,是否也如同老子这般倒霉?
82
庆阳城下,徐达虽然没像凤翔城下的贺宗哲这般继续劳而无功费力掏洞,但日子过得也不怎么舒服。
一个不起眼的张良臣,一个小小的庆阳城,竟然把这位“打遍天下无敌手”徐大将军阻击在了庆阳城外,旷乎日久的战事已经引起了天下各方关注:南京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关注着庆阳;漠北的元廷皇帝妥欢帖睦尔也在关注着庆阳;尤其是那个王保保,正趁明军主力被牵制在庆阳城下,派兵四出攻城略地!
可是,庆阳城头看着还是那么高不可攀!
徐达清楚:围困战是不得已的战法,导致的后果大多是玉石俱焚,最后就是得到一座“死城”又有多大收益?
徐达更清楚:庆阳非拿下不可,皇帝严旨催促还在其次,关键在于此例一开,天下蠢蠢欲动的城池多得是,唯有利用庆阳打出一个模式来,让所有顽抗到底的蒙古人都看到对抗大明的下场!
徐达也清楚:庆阳之战,与其说是正在较量双方的粮草储备供应,不如说是双方主将在较量耐心!
一句话: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
至于获得胜利的客观条件上来说,双方各有千秋:城内的人们得不到持续补充粮草,这点比不得明军,扎营城外,自然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但是,这也有个量的限制:大明初建,国力贫瘠,尤其是北方各地,人民刚刚从战乱中解脱,怎会有余力供应庞大的明军耗费日久?
关键还是时间与季节不等人:时已八月,若在此腻歪到入冬时分,那时大雪降临,天寒地冻,扎营城外的明军如何能在野外越冬?
问题的关键在于庆阳城内到底囤积了多少粮草!
可是,得到这方面的军事实情的确不易,就算探子能够逾城而入,估计也无法探知这种军中绝密。不过,看张良臣坚守的势头,好像城内存粮不少,徐达当真有点心中没底了。
老天爷又在关键时刻照顾明军:庆阳城内的元军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一位奉命与张思道共守庆阳的“小元帅”心理上撑不住了,准备私下与徐达接触谈判纳款讲和事宜,不料行事不密,被细心的张良臣侦知而囚禁起来,偏偏这位“小元帅”手下还有不少亲信,当然也赞同“小元帅”的“和谈”意向,趁夜将这位“小元帅”救出了大狱,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还能携带“小元帅”顺利出城,就此归顺了明军!
看来,张良臣的城防虽然严谨,却是防外不防内,那句“坚固的堡垒大都是从内部被攻破”所言不虚!
这下庆阳城内军粮储备的绝密数字等于对徐达公开了!
徐达自然大喜,并且由此感觉到了政策正确的威力,不但尽力宽慰这些关键时刻弃暗投“明”的起义将士,并且追加一道严厉命令:“不管大家再怎么恨极了庆阳城内的真假鞑子们,破城之后谁都不准虐待投降的元军官兵。”
那么,庆阳城内还有多少存粮呢?早就粮仓见底了!
自进入八月之后,庆阳城因为被切断与外界联系,援助不见,音讯不通,城中已经弹(箭)尽粮绝,军民中以致出现了“煮人汁和泥咽之”的惨状!
再扯段闲话:“人汁”是啥东西?
笔者翻阅了许多史书都没能找到确切答案,只是查到了与“人汁”类似的“金汁”,乃是一种用人的大便为主要原料掺点黄泥发酵做成的中药,据《本草纲目》与《医事别录》分别记载:“其汁呈微黄,无毒无味,疗暑热湿毒极效。”
没尝过,无毒可能,无味就不可思议了!不过,大概为了避免病人恶心反胃,这些医书里也是给“金汁”起了不少别名:黄龙汤、人中黄、还元水等等。对了,甚至还有一个与现代“愤青”音同义相近的名字——“粪清”。
估计这时的庆阳城内不大紧迫需要“疗暑热湿毒”,分析来还是熬煮人肉汤和泥吞食的情形才是。
徐达清楚掌握了城中这些情况,还能不信心倍增么?那就熬下去吧,看你依靠煮熬人肉汤和泥巴充饥还能苦熬几天!
83
庆阳城内的张良臣终于失去了耐心!
这不能责备张良臣什么,谁能在熬煮人肉黄泥汤充饥的环境中支持下去?军心如何稳定?连自己囚禁的犯人都能安然逃脱,这说明了什么?既然这种情形已经无法对城外的徐达保密,那么庆阳的结局也就确定了!
两种结局:一是被困在城内活活饿死,但是,张良臣不敢保证自己不定啥时会沦为熬人汁的主料;第二就是眼睁睁看着庆阳被攻破,这时号称精悍的部下还能有多少战力?
不,还有一种不可能的可能!那就是:突围!
这天恰起大风,张良臣见风向有利,遂怀着最后一线希望组织了一支“精兵”,亲自率领由东门杀出企图突围,但这时的“精兵”已被饿得精力不再,当真厮杀谁还能有多少气力?
防守城东的是明将顾时,只是出动了自己的前锋一部即将张良臣的突围“精兵”轻易击败,早已将战马吃进腹中的元兵估计这时肠子都悔青了,一些饥饿到了极点的“骑改步”如何能与真正的骑兵过招?士兵们心中凄苦:谁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为食亡也成立呀!
没奈何,张良臣只得将这最后的“精兵”退入城中,计点数字,却发现与自己见到的伤亡情况不对,张良臣心里有数:“精兵”中的百余名已经趁机跑到了明军阵中归降了!
但总不能就此等着徐达来砍头呀?又率部从西门突出,但愿能有一处防守稍弱。
西门外更没有突围的可能!这里是冯胜主力所在,一阵实力不对等的对决便分出结果:张良臣损兵折将没能离开城池百步,只得再次退入城内,计点兵员,竟然有千余没有跟随张大帅回城,看来也是去明军那里讨口饭吃了。
这种仗还能再继续下去么?张良臣当真到了穷途末路之时!
事到如今也只能认账了,第二天,张良臣登上城楼,呼唤元廷同佥吕德与徐达谈判投降,按照一般常理及明军以往惯例推断,这种迟来的“觉悟”也应该是受欢迎的。
谁知,就连投降这条路也被徐达给彻底堵死!这时的徐大将军胸中愤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怎会再相信这位曾经降而复叛的小人之“约降”?干脆没有理睬!
估计,徐达这时并不是怀疑张良臣的投降诚意,而是在宣布一点:不接受你张良臣的投降。
这大概也属得势不让人,假设徐达了解到庆阳城中粮草还能支持半年以上,那时会如何?
但是,徐达如此的无言表态却从根上摧毁了张良臣活命希望!不但张良臣本人,一些亲信部将也就此失去了抵抗信心,部将姚晖与熊左丞、胡知院等知道活下去的唯一所在:那就是及早投降!
自然,若想增加活命概率还需要再来点积极行动,不立功如何能赎罪?
于是,万众一心打开了庆阳城门,尽全力高呼口号:迎接明军进城!大明皇帝朱元璋万岁万万岁!徐大将军千千岁!
这天是八月二十一日,徐达率军自北城门进入了庆阳城,历时百余天的庆阳攻坚战终于惨然落幕。
至于张良臣父子?自知活命无望,还是提前自尽吧!也省得遭受徐达凌辱,便率同义子“七条枪”投井寻死。
谁知这时偏偏“天不灭张”,那口井内竟然无水,结果被明军发现,徐达命令兵士将这“小平章”、“七条枪”逐个吊出井口,结果不用说,从不杀俘泄愤的徐达也大开了杀戒,不但将这张门“父子”全部斩首示众,第二天还继续诛杀了张良臣亲信党羽柴知院等以下二百余人。
但是,据老孙判断:这时的张良臣绝不是投井自尽。
道理明摆着:张良臣岂能不知自家院内枯井无水?就算下决心不活了,也没有七八个大男人跳到一口水井内寻死的道理呀?再说,那井口能有多大?还能容得开大家喊个“一二三”一起跳下?必然会是“排队挨号”,先跳下去的难道就不喊一声:“爷们儿,别跳了,这里没水,死不了人!”
还是藏在枯井内打算活命才是正解,基本就是六百年后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躲在地洞内的那种心理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