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 流言蜚语(2/2)
“唉,当时听到许默大破突厥,我还以为出了个霍去病,没想到是个王莽,这种人不能姑息养jiān,应该立刻砍了。”
“哼,我听说他为了收买突厥人,把一个郎将给杀了,现在的突厥人倒是对他服帖的很,你要砍他,还要问问他手里的几万突厥骑兵答不答应。”
数rì之内,长安到处传播着有关许默的流言。
······
兴庆宫。
这几rì李隆基与杨玉环如胶似漆,也没有上朝的心思,整rì里不是在梨园琴瑟相合就是颠鸾倒凤,都忘了外面的世界。
倒是杨玉环不敢让李隆基荒废了朝政,劝他去处理国事,李隆基无奈,只好下午来到了御书房,批一批几rì来堆积的奏折。
刚坐下拿起第一本奏折,李隆基就被上面的内容吸引住了,是许默的请罪折。他很快看完了,对旁边整理奏折的高力士道:“大将军,许默的奏折何时送到的?”
“已经到了三天了,陛下。”高力士应道。
李隆基微微点点头,道:“他在镇北州搞得这一套,真的有用吗?”许默在奏折中请罪,并对自己实行的几条政策进行了解释,主要是缩减官府,垂直管理,任命军官等,他看了以后也觉得没什么。
“老奴不知道,不过陛下给了他旨意,让他入冬前筑好镇北城,若是他筑好了,没准这一套还有些用。”
李隆基点点头,笑道:“也是够难为他了,又要练兵,又要筑城,他骤居高位,身边也没什么得力的人。”说完接着拿起了第二本奏折,不过越看脸sè越难看,高力士见状忙道:“陛下,这本奏折昨rì送到,老奴看了内容后,立刻安排人去查证,想查证清楚了再禀报。”
“这次派到镇北州的官员一共有多少人?”李隆基沉声道。
“考虑到镇北州目前主要是筑城,朝廷派去的官员除了作为监督的户部右侍郎梁志松等人,准备安排到镇北州府县两级的共二十六人。”高力士小心翼翼禀报道。
李隆基将奏折递给他,道:“那你看看,还有谁没有在上面签名?”
高力士接过奏折马上道:“陛下,户部主事刘宴没有签名。”
“刘宴?”李隆基愣了愣,道:“就是那个神童刘宴?”
“陛下好记xìng,正是神童刘宴,他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现任户部度支主事之一。”顿了顿,他道:“陛下,刘宴也有奏折上呈。”
李隆基疑惑道:“他也有奏折?莫不是为许默辩护?”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了刘宴的奏折,刘宴的奏折几乎和胡伟忠等人的同时到,高力士整理时将它放在胡伟忠的下面。
刘宴在奏折中详细述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谈到了许默和胡伟忠等人的矛盾,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在目前工期紧张的情况下,不如就让许默试一试。
看完了三本奏折,李隆基对事情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他还不能下定论,道:“内侍,影子何时可以查证?”
高力士躬身道:“陛下,按照鸽信的速度,今rì应该能到了。”这时,一名小太监举着一个小竹筒快步跑进来,高力士眼睛一亮,道:“陛下,鸽信到了。”
“快呈上来。”李隆基心中甚是焦急。
高力士赶快把竹筒递过去,李隆基迅速从竹筒中抽出一方白绢,看完后脸上松了松,随手把白绢给了高力士,高力士快速看完,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这些朝廷官员真的如此不堪用?”李隆基低声问道。
“依老奴看,六部官员,长于谋划,短于实干,如今镇北州主要是筑城,许默无人可用,对官员要求实干也无不可,况且我朝官员,俱皆jīng于诗文,而对具体政务却很少亲自处理,一般都交于幕僚,京官尤其如此。”
李隆基深以为然,他随手拿起另一本奏折,道:“大将军,拟一道旨意,那些许默未任用的官员全数调回京城,另命许默年底回京述职。”
“是,陛下。”高力士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