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心开花第一百五十节 谋略江南(1/2)
第六章中心开花第一百五十节谋略江南
济南被红军攻克以后,红军在济南实行了多种措施:首先对官僚、贵族及一批与朝廷勾结的大地主、富豪实行了严厉的镇压,许多一贯欺压百姓,强取豪夺的官员及走狗被正法;没收满清政权和一切官僚、贵族的财产;释放关押的穷苦百姓和因反对朝廷官府欺压而获罪的囚犯;在全城显著地点广设粥棚、广赈济,救助百姓;红军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城市的政治、军事和百姓生活实行统一管理,特别在城中一些军事要地实行戒严。红军开始在城里城外修筑部分防御工事,准备下阶段的战斗。济南被红军攻克在山东各地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本被红军或起义军控制的区域,随着红军的政策日渐被百姓所了解,人们对红军逐渐转变了看法。而在满清朝廷控制的地区,各地官府衙门惶恐万分,百姓不知所以,人心纷乱,局面更为混乱。
在沂蒙山区,红军游击队按照上级的指示继续向四处出兵。不久,游击队进攻青州府未果,欧阳平立即派出一个师的主力部队前往增援,克之。接着,红军一直向山东沿海杀去,一路上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半月后,红军攻克登州,夺得了离庙岛最近的出海口。在其他方向上,山东大多数州府也相继被红军攻克。德州守敌见红军四面扩张,曾有人提议乘围城匪势减弱借机突围,可守城总兵却认为眼下围城的匪众虽减。可四周都被红匪所占,出城突围必是死路一条,逐罢议。
东路军在山东发展顺利,北方集团军总部送来情报:清军主力已经从四川撤回,眼下前队已经开始与南路红军交锋,因而总部命令东路军立即消灭山东残敌,同时注意防范两江方向地敌援军。鉴于此。欧阳平召集各师级以上指挥员召开了山东战区军事会议,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尽快消灭德州的清军。分析德州清军情况。其总兵力不超过六千人,而且并没有很强的火力兵器,但是德州城防体系完整,清军不仅在城墙外挖掘了两丈多宽的护城河,又在城里绕着城墙修筑了一片由暗堑深沟组成的防御阵地。前期红军进攻德州,每当红军炮火攻击时,清军将主力隐藏在城墙下的深壕中。一旦炮火停止,清军立即登城抗击。红军往往为争夺城墙而苦战多时,虽然有几次也攻了上去,但是在进入内城时却遭到了暗堑的阻挡和战壕中清军地伏击。红军的攻势稍减,大量清军立即从战壕中反攻上来,几经争夺,红军始终未能攻下德州。此次红军再打德州,研判前次攻击地得失。究其根本是对敌人这种防御体系不了解,造成多次攻击失利。德州清军将城防分里外两层,其中尤以城墙为转输坚守之要冲,向前可阻挡红军大队进攻,向后则可隐蔽叠增、进退自如。
针对敌人的防御特点,红军决定采取新的攻城战术。他们首先将主力和炮群集中于北门。其余各城门由预备军和游击队进行佯攻。在统一号令下各门同时开始攻城,第一次进攻并未实行高强度火炮攻击,而是各路分散火力,给清军造成错觉。一次未成,在第二次进攻中集中炮火打击北门一带的清军,突击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在一些地段攻上了城墙。站稳城墙以后,红军不是继续向内城廓进击,而是以固守已占的城墙为主,借机沿着城墙向四周发展,后续部队不断向城墙上增加兵力火力。当清军组织力量反击时。红军由迫击炮、火枪、手榴弹组成的火力网立即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双方围绕着城墙上的突破口反复争夺了近两天。红军终于控制住突破口,并开始向外发展。终于夺下整个城墙和几个城门。自此,红军利用城墙上居高临下地优势,用火枪和手榴弹等火器狙杀暗壕中的清军,清军被打的抬不起头来,每次组织的反击都是惨败而回。与此同时,组织起来的游击队和四乡百姓不断向城内运送土石、木料,填埋内城廓的暗壕和护城河。由于遭到红军的火力压制,清军再也不敢轻易出击,眼睁睁看着红军一点点的将壕沟暗道填平了。六天后,红军冲破了清军内城防线,杀入德州城。在红军地缴枪不杀的喊声中,筋疲力尽的清军终于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多数清军将士缴械投降,部分死硬分子被围歼。占领德州后,红军立即对清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甄别,被俘的山东巡抚、总兵等以下一百多名拼死效忠朝廷地文武官员被悉数斩首,大多数清军士兵被释放。至此,山东全境皆被红军所得。
山东方面战事刚告段落,南路红军在正定与清军激战后也撤了下来。不久,陆浩川率南路军部分兵力与欧阳平会合,此时除一万多红军在京师一带继续迟滞清军前进外,红军在山东总兵力已达四万多人。鉴于几十万清军主力已经接近京师,而满清两江总督阿齐席率两江清军四万多人也在向山东进发,北方集团军很快将敌人两面夹击的艰苦战斗。不过清军主力眼下只想着仅快夺回京师,而南路的清军受到红军游击队的袭扰,又怕陷入红军的圈套,一时尚未用上全力。总部判断清军尚未得知出红军主力的位置,红军恰又从登州沿海获得海上基地运来的部分弹药补充,陆浩川想首先集中力量消灭南路援敌,红军也可借机向两江一带发展。可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在作战会议上提出时,集团军政委欧阳平却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红军之所以能很快在山东取得优势,除清军在山东实力不足以外,更重要的是红军采取了运动战术,未与敌主力进行硬拼。而是在大范围内对清军实行了各个击破,从而自根本上动摇了朝廷对山东地控制。就此由面及点,对少数清军据点形成了合围之势,方才获得速胜。再看如今地天下大势,虽然满清在江南诸省的实力不弱,可眼下他们将大量驻军征调进京,必然形成各地空虚。因此红军应抓住时机。尽快在江南一带展开,控制各州府。进而形成对敌军主力地包围之势。
对此,参谋长陈天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北方红军将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而清军正在从南北两面对红军形成包围之势。南路清军一直进展不大,或许是他们与北面清军主力已达成默契,单等清军夺回京师以后再且动手。可以预料,敌人很快就将对红军北方集团军展开围剿。因此红军应立即开始对南路清军实施打击至关重要,如此即可破坏敌人围攻红军的企图,同时亦可为红军出击江南奠定基础。只是对南方之敌的作战方式可采用先分后合地方式来实行,在对敌的正面,用一部分兵力实施阻滞牵制,同时分兵数路,突入江南腹地,攻取各空虚之要地。待敌回援后再集中力量消灭之。大家对他地意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久,一个立即对江南清军予以重击的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满清两江总督阿齐席是正红旗人,其父曾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功勋卓著。阿齐席本人自十几岁就从军,经历过不少阵仗,可谓是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战事平息后。阿齐席挂戟入仕,封疆守土,颇有政声,到康熙年间终成朝廷重臣,领两江总督衔。任内他克尽职守,对朝廷和皇上忠心不贰,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期间,两江各地不仅给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兵役、银两和粮草军需,且两江一带经济不仅未见大的衰退,粮草、棉布产量反倒有所增加。可藩乱初平。本想休养生息。四川一带又出现一伙巨枭,他们营私党、结乱盟、造军火、抗官军。不数月,西北各省竟尽归匪手,朝廷大军折损甚巨。为此,皇上又下诏对西北用兵,广征兵军钱粮,着各省督协力而办,不得有误。阿齐席得命,更是竭尽所能,勉力而为,江南数省对战事贡献巨大。不过随着战局旷日持久的发展,前方征兵征粮不断,而传回的消息却是纷乱繁杂,不尽一词,阿齐席心中着急,特上疏皇上自请领兵入川征讨。皇上在夸赞他忠心地同时却不同意他到四川,只让他仔细经营两江,为朝廷守稳根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