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筵经授课(1/2)
但二十四岁的汉宣帝刘询,在这六年的帝王生活中,早已熟知闾里jiān邪、吏治得失,自知势孤的道理。没有了霍光的势力作靠山的他,现在还是不行的,遂谦让霍氏诸多隐匿不报之事,还是让霍家诸人继续任高官和秉国政。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稳定朝臣、将军之心,而且能使现在还大部分在霍氏势力手中的势力忠心辅佐他,得以让他的皇位,皇权进一步稳固。
然后,刘询还下诏,旧事重提的掀起了一场崇拜汉武帝之风。汉宣帝在地节二年下达诏令,再次提出了要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国,皆立庙。
汉武帝这位差不多诛杀了刘询爷爷、nǎinǎi和父亲、母亲的人,刘询本该恨他的,却还要在这个时候标榜他,也完全是为了先稳住霍氏集团。
这道理非常简单,霍光,原本就是汉武帝器重的托孤重臣,他个人肯定是忠于汉武帝的,他死后遗留的势力中的人物,也是肯定要继承这一忠诚遗风的。刘询虽然是一个被汉武帝杀害全家的小皇帝,但他还是需要给予全国上下营造出一种“既往不咎,安定团结”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的稳住霍氏集团,稳固失去霍光的政坛。
但是,汉宣帝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刻意为了安定政治格局的政治作秀,给予后代造成了皇帝的个人崇拜风气。汉武帝崇拜风cháo也就此出现了。
其实在汉宣帝本始二年,甚至更早的汉昭帝时期,就已有这种提议。汉宣帝从民间登基皇帝的次年,就向全国发布了祭祀和歌功颂德汉武帝的诏令,且在凡是汉武帝巡视过的全国各地区郡国,都建立祭祀崇拜汉武帝的宗庙。但在当时儒家代表人物,朝廷重臣夏侯胜等人的联名反对下,却没有得以全国各层政要很好的贯彻实施。
当然这种在全国崇拜汉武帝的文化风cháo,当时显然不是出于汉宣帝之手,应该是当时实际掌握朝廷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的政治杰作。
深知宫廷争夺残酷的刘询,在登上帝位后,就一直在政治步伐上小心谨慎,处处表现出宽厚仁慈的形象。此次在霍光死后,他也不忘继续一贯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戒急用忍,意在着力团结各种势力,以巩固其地位。
在次期间,还传出了许皇后再次有孕的喜讯。在这悲伤的rì子里,这一消息无疑是令人倍添喜悦之感的。
但对此事不满的还是大有人在,其中最为不满的,自是霍光一家。而霍光的遗孀霍显更是对此事大为光火。作为霍成君的母亲,对于女儿未能正位中宫,心中自然早已是很不快的了。
霍显,甚至他们现在的一家子,一直都认为哪个死胖子刘病已,完全是靠了她老公霍光才能当上皇帝的,却不懂知恩图报之理。
而偏重与许皇后再次怀孕上的霍家,甚至所有朝堂官员,对于在这段时间内,魏相被晋升为丞相,张安世被拜为车骑将军,甚至还有诸多之前被霍光赏识的官员被调离京师,却没少了那份在意,这份中朝的权力正在慢慢重新集中到宣帝的手中。
但我们的主人公刘来同志,对于这份即将到来的不幸差事,和风雨yù来的政治斗争,还云里雾里的毫不知情!
我们刘来在这段时rì里,除了参与过为霍光送葬的活动外,就没有过多的外出活动。
那次送葬活动,他也只是被安排,护送霍光的灵柩至北城的厨城门,就在主人家的婉转之下,请回了王府。刘来到现在也没搞清这是因为他早已在古代贵族圈中的喜欢盗墓不良名声,还是主人家真的不想刘来这个“王”太过奔波劳累,反正刘来也懒得过多抛头露面。
能够有机会清静闲适的呆在豪华、舒适地家里,还有陶望卿越发漂亮的小娇妻陪伴,以及那么多人的伺候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刘来当然是求之不得。
隔壁邻居刘霸倒是也没多烦到他的清静。这些不学好的皇亲纨绔子弟,在参加完霍光的葬礼后,几乎连家也不回了,时常在外过夜鬼混。听说这个刘霸不但到各个王侯府中到处串门,甚至还和别人去城外打过猎,很是逍遥自在。也没有半点在霍光的葬礼期间,象征xìng的停止些过分地娱乐活动。
这对刘来耳根无疑是个清静。但没了这个纨绔子弟的搅局,刘来和陶望卿那份若有若无,刚刚发展起来的暧昧关系,也就没了更进一步的进展。两人还真有点就这样相敬如宾下去的意思。
不过自从那次之后,陶望卿的心情却是自她嫁入广川王宫来最开心的一段rì子。作为相公、丈夫的刘来,不但只带了她一人入京,而且似乎这个恶贯满盈的广川王,对她甚好的样子。
虽然两人还没有实质的夫妻关系,但陶望卿对生活和未来已是重新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她觉得现在过得无比欢喜、舒畅。
刘来和陶望卿虽是夫妻的关系,可是在他心里,这女孩儿虽然生得楚楚动人。并且自自己穿越后,所见到的陶望卿的不幸和坚强,让他对这女孩儿怜惜不已。这么可爱的女子,他可不会昧下良心打人家的主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