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苏醒之后(2/2)
“嗯?没有,恪儿你很孝顺,此次都是父王不好,父王不该带着你涉险的!”李世民看着李恪已经凹陷的双颊,十分的心疼,但随即想到爱子苏醒了过来,再没有了危险,登时心情又大好,看着李恪的眼神已是充满的疼爱,满满的,已然是快要溢出来了。
“可是,父王。。。”李恪还待再说什么,却被杨妃给打断了。
“好了,你们父子两个不要再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了,这次的事,谁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要谋害王爷的人,若没有人要谋害王爷的话,恪儿又怎么会为了救王爷而受伤呢?”杨妃看着他们父子两个在这里不断的认错,不由觉得好笑,连带着担心李恪的心情也好了很多,笑着说道。
“对,对!”李世民也笑着附和道,“要怪就怪那些刺客。恪儿你不要再自责,好好养伤,争取早rì康复,等你痊愈,父王就送你一匹良驹。”
“孩儿谢父王!孩儿一定好好养病。”李恪赶忙应道。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一匹良驹,可就相当于后世的奔驰宝马呀!
***************************************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李恪脸sè好了很多,身体也逐渐恢复,几天来,李恪已经可以下榻行走了,这也是他所修炼的武当九阳功的妙处,李恪今年六岁,已然将九阳功修炼到了第三层,前世的他可是用了十年的时间的(此处的九阳功定为九层,仅为虚构),此次他的伤势不严重,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早已用内力护住了心脏,这也是他敢扑过去挡箭的原因。
而这段李世民却发现,儿子变了,以往虽然恭而有礼,温文尔雅,却也稍显跳脱,且更为喜爱武艺兵法;如今却流露出不合年龄的沉稳,开始喜欢读书了。不过,他也只有高兴的份,毕竟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的成就仅仅只是一个武夫而已。
李恪正沉迷读书,自然也是没有注意这方面的情况的,索xìng还好,大家都当是这一次的经历使得他的转变的;不过,这却也是他详细思虑后做出的决定,大唐虽然并没有如同宋朝一般的重文轻武,但是整个社会的趋势仍是如此,满腹经纶的儒生往往比身手矫捷的武士更加的受人尊敬,以前的他还太过于年幼,自当适当的表现出小孩子的生活习xìng,只是他也不想永远如此下去,此次便是一个大好的机会,经历这样的生死磨难,小孩子心xìng大变也说得过去。
只是自重生以来他的记忆力实在骇人,一页书翻过几次就记得差不多。不知是李恪本身天赋秉异,还是由于他带着记忆穿越重生的缘故。以前为了不太过于引人瞩目,而被他加以掩饰,便鲜有人发现;现在稍有表露,便令人惊叹不已。
李恪心中一直带着几分稀奇和几分得意,存着一个念头,实在不行自己长大后就去做个文坛大盗,rì子清闲省心,也是不错。一边想着,一边懊恼自己的年龄,明明他知道很多事情的发生,却什么也不能去做,这种感觉十分的令人不爽!
李世民查看儿子看过的书籍,见上面生僻的字句都做了标识,知道儿子确实在认真读书,心里却又半喜半忧,喜的是他是真的开始学做学问,忧的是这哪里还有半分七岁童子(虚岁,古人记年龄总是记虚岁的)的模样,如同小大人般,整rì里沉迷书海,时而眉头紧缩,时而嘴角含笑。不过,倒也没有发言干涉李恪,反而让于志宁做了他的文学师傅,认真的教导于他。
于志宁,字仲谧。隋大业末,调任山东寇氏县令。其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于是,弃官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唐高祖入关,率众投唐,拜谒高祖于长chun宫,授银青光禄大夫。历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在原先的历史中,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是一位真正的大文学家。
于老夫子年岁已大,教过几个学生,像李恪这样好学又聪慧的却是头一次遇到,而且身份贵重,自然也使出浑身解数。李恪也丝毫不觉得吃力,只觉得学海无涯,好像是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与自己上辈子所学有所不同,不过,想想也对,后世之人对于儒家之学总是报以批判的态度,与现时情形明显不同,以现在而言,可以说儒家就是儒生的最高信仰。
除了给李恪讲解《论语》、《孟子》和五经外,于老夫子还开始指导李恪的书法,这是李世民特意嘱咐过的。李恪的书法算是弱项,毕竟前世的李恪又有多少时间用毛笔写字呢?可是在这个时代,一个读书人如果拿不出一笔好字,真是没脸见人!李恪来此也不是一天两天,对此自是知晓的,索xìng他每rì书写上百张大字,其专心致志的模样却也让于老夫子暗暗赞叹。
来给李恪讲课期间,秦王也让长子承乾来过两次。承乾比李恪大一岁,对于这个未来的太子殿下,李恪可没有丝毫的不待见,整rì里缠着承乾讨论诗书礼义,还别说,现在的李承乾确实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只是不知后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行如此的不孝之事的,可能是因为他跛脚而有些自卑的缘故吧。
或许是年纪尚小的缘故,李承乾并没有露出什么与众不同的模样,也没有什么心机,对待李恪十分的温和,也由于李恪的特意巴结,两人的关系如同坐火箭般,飞速的升温,整rì里的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