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开线(中)(2/2)
而到了4级,那就需要一定的攀登技术了。在这种路线上,如果发生坠落,很容易有生命危险,绳索保护是必须的。当然,保护点不难找到,一般不用事先专门用工具去打挂片。攀登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所碰到的,多半是这个级别的路线。
至于5级,那就必须用绳索进行保护了。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攀登与保护技术。从这个级别开始,才算的上真正意义的“技术攀登”。
最开始制定这套标准的时候,整个5级难度,还细分为10个小等级。分别是5.1到5.10,徒手可以攀爬的最高难度,就是5.10。
不过,在那个时候,攀岩装备还很落后,像攀岩鞋和镁粉之类的还没应用上。到了近十多二十年,装备和技术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原来的最高难度,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入门级别。人类所能攀登上的难度,越来越高。那又该怎么去定义呢?
聪明的人们,又想出了办法。数字之后,再加上了几个字母,5.10,又可细分为5.10a、5.10b、5.10c和5.10d。
但很快,这个d也不够用了。字母就那26个,看这架势,没准过多几年,也会被用完。最终,这个YDS,干脆就变成开放式的,细分等级也不限于10了,可以有5.11、5.12……,每个数字后面,同样也是4个字母。在2010年的时候,世界上最难的路线,大概在5.14d左右。
在5级以上,还有6级。这个级别,就是说,人类徒手是无法攀登上去的,只能借助各式各样的机械装备。但随着技术的越来越高,一旦有人徒手上去了,那这个原来是6级的难度,就有可能变成5.15a……
记忆中,上辈子的这片岩壁,开发了将近20条路线,难度跨度从5.9到5.12d。最开始开发的几条路线,难度都偏低。这也难怪,眼前这两人,5.11的难度,估计自己都上不去,更何况要开线。开线的难度,可要比攀爬高不少。
第一条路线,对经验明显还不太够的这两人来说,更保险的选择,应该是5.9。眼下这路线,就算能做下来,估计也够受的。
一般来说,两个挂片之间距离,最多也就在两到三米之间。当挂片间距是三米的时候,人坠落的距离,最多就有可能达到六米,当然,如果确保者掉链子,那就有可能会更多。即使是有安全带绳索拉着,这几米的坠落滋味可不会好受。这主绳是动力绳,有一定的弹xìng,但绝对不是蹦极那种高弹xìng。再高些,直接把腰拉断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间距太短,也不是什么好事。攀爬者身上的主绳,每多穿过一个挂片,都要承受多一分的摩擦力,往上攀爬的时候,就会越费力。不必要的挂片,只能是多余的负担。
这点开线的常识,王景浩还是很清楚的。
但这条路线的选择,的确是有点问题,通过了最后一个挂片,正在努力往上爬的他,感受得特别真切。每挪动一步,都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况且,这还不是简单的攀爬,这是在开线。身上绑着的充电电锤、扳手、挂片等一大堆杂碎,恍铛铛地响个不停,对攀爬者来说,这可是个非常大的累赘。
要开5.10b的线,至少得有爬5.10d的水平。而王景浩,水平顶多也就刚刚到5.10d。费了老半天的功夫,才勉强攀到了下一个挂片的位置。
但要钻孔,就必须腾出双手,这也是开线过程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点。在攀爬过程中,一般都是手脚并用的,很少能有地方可以仅用双脚就能稳稳地站着,想要把手空出来,就需要借助外部的支撑点。但这上头还没建立起保护挂片呢,该怎样选择这个支撑点,很考验开线者的能力。
还好,在这个点的附近,有一块凸出的岩石。王景浩没费多大劲就往上圈了一条扁带,在把自己的安全带扣在上面。有了这个临时的保护点拉住身体,手就腾出来了。只是,做完了这一系列动作,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喘着粗气,猛甩着双手,放松着已经酸麻不已的手部肌肉。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喘过气来。解下绑在腰间的充电电锤,准备开钻了。估计,这个孔,也是这一趟唯一的一个孔了。要再开一个,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
Hilti的充电电锤很贵,但也很给力。嘣嘣几下,就在坚硬的花岗岩壁上钻出了一个深孔。艰难地用棘轮扳手装好膨胀螺栓后,再拧上挂片,已是累得手都难以提起。
“准备下降!”王景浩一边对着下方大声喊着,一边将电锤绑回腰间。手里的下降器扣上主绳,开始下降。
如果不是专门为了训练往下攀爬,用下降器绳降还是很爽的。至少现在王景浩下降得很爽。双脚一蹬,手里主绳一松,整个人就往下蹿,大概下落有个两米左右,绳索再收紧,身体荡回岩壁,双脚再一蹬……整个动作流程异常潇洒。
“绑电锤的绳圈,好像大了一点啊……”抬头望着上方的云枫,嘴里喃喃地说着。王景浩刚才绑电锤的绳索,处理得有些不够好。大大的一个绳圈,垂在身下,伴随着下落的身形,一晃一晃的。
话音未落,上头那蹬回岩壁的脚,正好踩在绳圈上。绳圈被这猛的一踩,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