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客魏登场好戏出(1/2)
“我大明自成祖皇帝五征漠北以来,威德遐被,四方宾服,然承平rì久,军备废弛,人心怯懦,致使建虏努尔哈赤坐大,萨尔浒一战我大明更是丧师失地,从此人人言建虏而失sè,更无一人敢掠其锋芒。”孙承宗缓缓地说来,虽然有些讳忌,但还是一五一十地如实说出其他人根本不会说出的话来。
朱由校一听这话,不由得苦笑起来,老孙说的都是事实,而自己要想击败建虏,便显得更加艰难,但自己对军事一窍不通,还是听听专家的意见,于是便开口问道:“那以孙爱卿之见,辽东之事,当如何应对?”
“臣以为,如今建虏势大,况且突骑野战,建虏所长,因而辽东之事,当以守为主,战为辅,不可贸然开启战端,休养生息,假以年岁,则建虏可灭,辽东可平。”孙承宗想了想,这才说道。
提到攻守之策,朱由校这才想起,一些御史言官们弹劾熊廷弼的奏章堆积在御案上几乎成了山,弹劾熊廷弼的理由,其中最多的一条便是畏敌如虎,给事中姚宗文说熊廷弼“军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人心不亲附,刑威有时穷,工作无时止。”
还有一些御史弹劾熊廷弼,说他“出关逾年,漫无定画;蒲河失守,匿不上闻;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剑逞志作威。”
类似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每天御案上都要出现很多,还有人说,倘若不更换掉熊廷弼,辽东必定不保;不换掉熊廷弼,东北永无宁rì。
熊廷弼的大名我还是有所耳闻的,但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他rì后的下场——被冤杀于西市,传首于九边,也因此隐约觉得,此人的被杀,大明王朝的一大损失,既然如此,那么熊廷弼此人的才学,定然不会差到哪儿去,还有可能在这个年代中,是个带兵的好手。
但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遭到几乎是朝野上下的一致弹劾?真理,究竟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孙爱卿,”朱由校从御案上拿出一封奏折,说道,“这是辽东经略熊廷弼上的奏疏,自求罢免,并缴还尚方宝剑,不知孙爱卿如何看待此事以及熊廷弼此人。”
“飞百颇有胆略,知晓兵事,然xìng格耿直,多见罪于人,”孙承宗急道,“臣以为,辽东之事,以守为主,而以守为主则成效便缓,朝中诸公,皆不知兵,所谓速战定辽而防师老财匮,殊不知疆场之事,不可纸上空画口中枉谈,皇上要想驱逐建虏安定辽东,必用熊廷弼此人不可。”
孙承宗也知道朝野上下都在弹劾熊廷弼,心中很是着急,但他知道,此刻他不宜上奏疏替熊廷弼辩解,这样一来,很可能会惹怒那帮御史言官,几十道弹劾奏疏上去,只怕他自己也要卷铺盖回家。今天经筵,天启皇帝竟然在经筵之后单独召见他,向他询问辽东之事,而且说明了是言者无罪,因而这才斗胆将心中所想,一一地说了出来。
“孙爱卿所想,竟与朕相同,”朱由校呵呵笑了起来,“建虏强于野战,而我不可以己之短敌贼所长,积蓄五年十年力量,再与建虏一战,方可战而胜之,朕意已决,熊廷弼决不可撤,明rì早朝之时,孙爱卿可相时而动,朕自当再赐熊廷弼尚方宝剑,便宜行事之权。”
“皇上圣明!”孙承宗激动得跪拜下来,传言都说当今皇上少不更事,可今rì一番详谈,才知道传言有误,当今皇上,俨然有志明君,纳谏如流,心胸开阔,比之神宗皇帝,不知要高出多少,咳,臣不可议君,臣不可议君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