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文武并重是王道(2/2)
两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朱由校疑问道:“chūn闱科举,犹如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卢兄如此知兵,何不去赴武举?”
卢象升一愣,随即摇头笑道:“小兄弟还是不清楚国朝用兵之法,国朝重文轻武,每逢军出,必以文臣御史为监军,以文制武,若监军识体尚可,若指手画脚,则势必坏事,逢敌接战,军机须臾而变,岂是夸口漫谈而成?”
朱由校微微点点头,卢象升所说的并不错,大明军队中有着别具一格的监军体系。
说起监军,特明是明朝的监军,不少人首先会想到便是太监监军。其实不然,大明朝素来以文臣监军与太监监军彼此制约。
从景泰年间开始,侍郎以上文臣出任总督、巡抚时,都会带一个“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的衔位,这样,有“宪臣”之名,更能张大其事,显示威权。挂上“纪检”名义进入都察院体系,文臣在军,自然可以尽彰“天子耳目风纪之司”的事权。
最初,总督等文臣还非“文帅”,很少直接指挥战役,他们主要是协调、监督和考核将领们的业绩,弹劾失职行为。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等武将,他们才真正负责各级的军事行动。由于监军文臣系统又有总督、巡抚、巡按等相互牵制,宦官监军另成一系,所以明朝军队系统由一庞大的监军网所笼盖,谁想单独一方染指都很难。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以文臣钳制武臣,各方力量彼此牵制,使武将没有造反谋逆的可能。自古君王最忌讳的,莫过于统兵大将势大震主,尾大不掉,这样一来,兵士便不可能成为武将的“私兵”,也便没有了武臣谋反的可能。
不过,这样一来,也容易使将官指挥作战时畏首畏尾,很多时候要看监军的脸sè行事,军队的战斗力便会下降。
“卢兄所言甚是,宋人修文偃武,而积弱积贫,受制于辽、金、蒙元,终于覆灭,然汉、唐之末,藩镇坐大,而后梁唐晋汉周五代连年更迭,岂不归结于武臣势大而不可制?依小弟之见,值此非常之际,当文武并重,方可御敌于辽东,安民于天下。”朱由校沉吟片刻,说道。
卢象升一愣,这番话说得也是极其在理,文强武弱,则军少战力;文弱武强,而骄兵跋扈。这一对若是互相制衡,倒不失为最佳选择,只是如何使二者能够互相制衡,却是极难为之,以太祖、成祖皇帝的雄才伟略,或许能够掌控文武二道,况且,今时不同往rì,天下承平,自需文臣治国,而大乱起时,必当武将制外。但如何具体为之,难度其实不小,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够想出两全其美之策。
但眼前这个年轻公子所说的要文武并重,刚柔并济,才是眼下治国之道,卢象升不由得起身拱手道:“小兄弟之言甚是,卢某钦佩之至。”